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寻找新的定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3:2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8年间,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从建立之初的星星之火,发展为如今的燎原之势,对此体会和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众多的一线实践者和改革者。记者在采访一些地方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负责人时发现,他们对于现状的分析、看法以及对未来发展建议,出奇的一致。

  温州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主任吴东、副主任戴振韬,芜湖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鲁小平,扬州市行政办事服务中心主任宋建国,绍兴市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沈克勤等在接受采访

时,坦陈了当前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中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可行的建议。

  现状 四个“不统一”和“不到位”

  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设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趋势,获得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百姓的大力支持。如绍兴市便民服务中心的设立,入选绍兴市“‘十五’期间群众满意实事”,并名列“十大实事”第三位。

  不过,在采访各地的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时,他们对取得的成就并不满意,“尽管‘服务中心’、‘一个门办事’、‘一站式服务’已成为潮流,在地方政府日常工作中也已形成共识,但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位中心主任如此表示。

  “差距”的背后,折射的是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体制和机制不完善,概括来说就是“四个不统一”和“四个不到位”。

  “四个不统一”,是指机构定位和职责界定不明确。

  一是机构名称不统一。各地有的叫行政服务中心,有的叫便民服务中心,有的叫一站式审批中心,还有的叫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二是机构性质不统一。有的是行政编制,有的是事业编制,有的是两种编制混合,而且这种机构性质一般属于派出机构,未列入正式的行政序列。

  三是机构职责不统一。行政服务中心没有行政许可(审批)的主体身份,也不是法定的监督主体,遇有行政诉讼或行政复议案件时法律地位不明,体制上存在着先天性欠缺,不仅影响着中心的管理与效率,同时也不便于上级部门的宏观协调。

  四是机构管理不统一。各地有的是政府直管,有的归口政府办公室管理,有的归口纪检监察部门管理,有的由法制部门管理,有的由发展和改革部门管理,还有的归口商务部门管理。

  “四个不到位”,是指服务中心运行机制不完善。

  一是业务职能和项目协调不到位。由于认识和体制原因,窗口审批功能弱、程序未优化、办事授权差,部分单位窗口办事功能弱,只起“收发室”作用,项目审批“两头受理、两头办理”,“体外循环”时有发生。服务中心由于对跨部门、跨层级的并联审批协调权限不够,难以真正发挥集中“一站式”办公的优势。

  二是审批监管不到位。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规定,“中心”对部门违规审批的监管没有得力手段和措施,存在真空。

  三是全程办理不到位。审批窗口运行,部门只能从某个科室抽调人员,由于科室工作职责所限,导致窗口人员只能办理本科室的审批事项,其余的项目只能收下来,传回部门办理;涉及到多科室的审批事项,往往拖延时间不能按期办结,影响到审批工作效率。

  四是中介服务不到位。一些中介机构没有真正与行政机关脱钩,实质上仍是其下属机构,而且一个地方往往只有一家经营;作为行政许可前置条件的鉴定、检测、评估等结果,往往因中介机构不在“中心”而使审批链条不闭合、监管接受不力。

  建议 自上而下调整管理体制

  作为一线改革者和实践者,各地服务中心主任的建议非常具体和明确。综合他们的建议,其主题思想是希望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对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明确主管部门,统一建设和考核标准。具体看有如下几点建议:

  加强行政服务中心运作机制创新,积极推动“二集中、二到位”的工作探索,“二集中、二到位”是破解行政效率低下体制性障碍的一次破冰之举,目前全国有不少地方都在效仿。

  把握服务中心功能定位,解决好国家、省垂直管理部门进中心服务的问题。在国家和省垂直管理部门进中心集中办事上,差异很大,多数都进得不全,既给企业和群众带来了不便,也使这些部门缺乏一种外在的监督机制。

  加快电子政务步伐,加快实施网上审批。推行网上审批,完成资料查询、表格下载、网上申报、网上监督等功能是一个大趋势。

  抓紧建设省级行政服务中心,做到上下对应。天津、安徽、四川、陕西、吉林、西藏等省(区、市)省级行政服务中心的成功运作表明,建立省级行政服务中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建议国务院对省级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作出统筹考虑,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省级政府,包括直辖市政府要认真总结地方政府在行政许可权政策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不断改进政府的工作方式。

  适时成立全国性行政许可权政策的研究机构。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促进行政许可权政策更加规范、更加符合实际、管理工作更加科学。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杨 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