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海尔是平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3:34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对海尔特种冰箱事业部总装一线普通员工葛炳涛来说,“生产线体经营者”绝对是一个新的“头衔”——一个从内涵到名称都绝对不一样的“头衔”。从此,葛炳涛将尝试以一个“经营者”的身份,实现从“总装工”到“小老板”的嬗变。

  像葛炳涛一样,作为中国企业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从没有过的管理革新行动,全球海尔的5万员工,正在实现着一种革命性的“身份”变革——从“打工者”到“老板”即自

主创新经营者的变革。

  在这种变革中,海尔想建立一种大多企业都未曾尝试过的结构:把企业做小、把顾客做大。

  在这种变革中,海尔想实现一种甚至带有相当理想色彩的目标:让领导做小、让员工做大。

  在这种变革中,海尔想完成一个攸关企业长远发展前景的命题:海尔应该是平的。

  而这所有的变革最终凝结为一个指向:信息化时代的全球化海尔品牌。

  张瑞敏将这种变革的理论内涵升华为简单的一句话:人单合一信息化日清。

  在全球化品牌战略实施的元年,看似平静前行的海尔,实际上经历了一场波澜激荡的颠覆行动——像以前每一次成功的颠覆一样。

  平面化的海尔

  海尔的一切实践都呈现出前瞻性和变革性。

  从199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OEC管理法,到1998年开始实施的长达8年的流程再造,从2005年底开始实施的“人单合一”战略到今天更加明确的“人单合一信息化日清”——所有这些探索都毫不掩饰地体现着海尔的法则:变者生存;所有这些富有前瞻视野的超前理念,都表达着海尔不变的信念:打造一个与市场共舞的平面化的海尔。

  在信息化时代,世界正变得越来越扁平。这是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为我们描绘出的时代背景——信息化和全球化。

  海尔“人单合一信息化日清”的提出,正是源于这样的背景。在这一背景下,海尔要进行一场基于信息化基础上的“平面化运动”——将一个平面化的企业内部机制与平面化的全球化市场有机联结起来——而且必须加速实现。以此为前提,海尔在致力追求一种跟上或超越市场变化的速度竞争力。2005年12月25日,海尔在正式宣布启动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同时,将2006年的发展主题确定为“人单合一、速决速胜”。

  对此,张瑞敏有一个狮子和羚羊的比喻:“世界是平的,围墙没有了,所有的狮子都可以吃所有的羚羊。海尔要发展不应再像羚羊一样拼命奔跑求生存,而是不断地变化,把自己变成狮子。”

  而只有一个平面化的海尔,对市场有敏锐感知力和反应力的海尔,在无穷尽的市场变化中左右逢源的海尔,才能具备狮子一样的体魄、狮子一样的速度,才能速决速胜。张瑞敏这样向记者描绘他对平面化企业的认识:世界是平面的,而如果你自己不能变平,那你就是一堵墙——阻碍了自己的墙。

  “人单合一信息化日清”就是推倒这面“墙”的惟一路径选择。

  如果说,“人单合一”要确立海尔发展的一种崭新机制,那么“信息化日清”就是对这一机制实现的手段保证。张瑞敏这样对记者介绍:所谓“单”就是有竞争力的市场目标,每个人都和自己的市场目标联系在一起,都要创造自己的市场。所谓信息化日清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每个员工、每个经营体每天的工作有一个日清,对市场变化、经营状况、个人业绩等进行即时反馈,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市场脉搏。海尔要通过“信息化日清”,清到“终端”即每一个直面市场的人,“清”出每一个经营流程和市场终端的薄弱环节,“清”出所有问题的原因,“清”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清”出经营人的正确的价值导向,最终“清”出一个扁平化的、透明的海尔价值链,“清”出每一个人的主动性和市场竞争力。

  在长达8年的市场链流程再造之后,海尔“人单合一信息化日清”的提出,是对整个企业组织结构的又一次颠覆性变革。这种变革源于海尔对“经营好市场首先要经营好人”的独特理解——要想企业贴近市场,每一个员工首先必须贴近市场,企业要完成既定的目标,每一个员工必须首先完成自己的目标——而且是有竞争力的目标;这种变革同时也出于海尔对信息化时代的独特理解——信息化的市场变化是如此之快,而过去层级式的组织结构层层形成信息阻隔,只有实现一线到底的信息传递机制,才能达到信息化时代的两个目标,就是速度和准确度的合一——比竞争对手更快、与市场节拍更贴近、市场目标更精确、正确做事的能力更强。

  让5万员工都在“人单合一”的机制下创新性地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需要非常的想象空间;让一个庞大的跨国企业,在信息化世界中实现所有终端信息的瞬时性联结——甚至随时可以获取一个直销店、一个员工的信息,这同样充满了创新性的想象。

  在张瑞敏一直倡导的三大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中,管理创新一直是海尔持续成长的最基础动力。而海尔就是要通过这种充满了想象空间的创新,通过建立“人单合一信息化日清”的机制,推动一个平面化海尔的形成,一个与全球化的世界没有距离的海尔——在致力于追求差异化的产品、差异化的市场的同时,海尔自始至终在创造一种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差异化机制。

  张瑞敏说:这是实现海尔全球化品牌目标的前提。

  老板化的员工

  让“员工做大”,这是海尔“人单合一”机制的最关键价值取向,而让“顾客做大”,则是海尔“人单合一”机制的最终价值取向。

  海尔人深知,在时间和空间,在资源和文化等方面有着雄厚积淀的跨国企业,是站在中国企业前沿的海尔不可回避的竞争对手,与他们相比,海尔并没有更大的优势。海尔的惟一资源就是“人”,就是全球海尔的成千上万个员工。海尔这种与生俱来的认知和危机感,总是带着相当的悲壮色彩。

  事实也证明,海尔迄今所有的辉煌历程,其实就是成千上万个海尔员工创新能力不断释放的历程。海尔“赛马不相马”的机制,曾经推动了成千上万个优秀人才的成长,也推动了海尔变革创新基因的形成。

  而对今天的海尔员工来说,他们要面临的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激动人心的变革,他们要参与一场“全员升级行动”——成为自主经营的“老板”。从一个被动的按照指令完成任务的“打工者”,到按照市场规则,通过自主经营,实现最大自我价值和最大企业价值的“经营者”,这是一种多大的转变呢?

  然而,“身份”的“转变”本身并不是目的,海尔实施的全员升级行动,其目的就是让每个人都“动”起来,从而让整个企业都动起来。

  张瑞敏的解释再清楚不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海尔就是要通过人单合一的模式,让每个人都成为自主创新的SBU(战略事业单位)、自主创新的小老板,让每个人都产生最大价值。”

  让员工当老板,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则必须是一种自主经营的核算关系。海尔用三句话归纳了这种关系——“留足企业利润、挣够市场费用、盈亏都归自己”——海尔要在市场的法则下,用自主经营的机制核算到每一个SBU经营体。而这其中,“留足利润”才能体现企业的竞争力,“挣够市场费用”才能谈得上市场经营,而“盈亏都归自己”则是一种全新的市场激励。

  作为一个经营者(老板),葛炳涛要经营总装一线,就必须适应这种经营核算关系。他自己的盈利,应该是业务收入减去材料成本、减去加工费用再减去损失。而要实现盈利目标,他就必须寻找最大的盈利空间,他要优化工艺、减少浪费,他要沟通经营体中的每一位成员,让每个成员都进入市场核算的体系。从生产线变为“生产线经营体”,那么在员工的眼里,物料消耗就不是一个个死的零件,而是一张张活的钞票了。无谓的工艺浪费和物料浪费也就变成了金钱和效益的流失,对经营者来说,这当然是不可原谅的。

  洗衣机事业部的线体经营者孙卫军讲了一个“1.5克胶水”的故事:在安装洗衣机的排水管时,按工序先要抹一圈密封胶水,而工艺指导书的规定是“每台洗衣机用胶水1.5克”。过去,并没有员工对此提出异议。而在推进生产线体经营之后,有员工马上反映:1.5克胶水到底是多少并不清楚,抹少了影响质量,而抹多了则是浪费。对此,孙卫军就必须想出一个办法,让员工抹胶水的时候恰好挤出1.5克。在这个经营体中,其实每个员工都开始自觉地从经营者的角度,实现自己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此所谓“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成本也讲效果。”

  让员工当老板,员工必须具备当老板的足够资源。这首先要颠覆过去的职能组织体系,颠覆过去“职能上级”、“职能部门”的机制,上下级之间、每个部门之间都变成市场关系,相互是市场合同,基础则是平面化的信息化支持——过去的上级、任何一个职能部门,都可以成为你的资源。

  而海尔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正是这样一个资源平台。其实,海尔“人单合一信息化日清”的本质,就是通过转变过去职能式的管理,帮助员工从打工者变成经营者。海尔并不是把单纯将员工“抛入”市场的海洋,而是以一个帮助员工“赢”的资源机制,让每一个人都能取得成功。

  “产品代表经营者”的出现,正是这样一个在能够“赢”的资源机制上实现目标的自主经营者。

  “产品代表身处市场的关键终端”,张瑞敏这样介绍产品代表的重要性,“他们最能感受到市场的变化,他们能够提出满足市场的订单。由此,所有的人和资源都应该是满足他,他应该成为一个撬动市场的支点,而所有资源则是‘撬动’的杠杆。”

  在这里,产品代表作为一个老板,他组成一个产品代表经营体。在这个经营体中,从研发、到物流、到人力、到财务……所有他需要的资源,都应该成为他的市场资源,都不应该因为部门之间的不同而受到资源的约束——这是海尔要实现的全员自主经营体的本质。

  其实,让每个人都成为小老板,是海尔对“人”的创新性认识的再次升华,是人才能力释放的一次崭新尝试。他不仅为每个人成才搭建了平台,也为每个人创业搭建了平台,它体现着对人的最大尊重,对人的价值的最大尊重。

  张瑞敏曾经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专题文章,表达了他对海尔员工价值的理解——“海尔的‘愿景’是让员工心情舒畅、充满活力地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这便是海尔“老板机制”的价值渊源。

  企业化的团队

  在人单合一的机制下,未来的海尔将是一个由许多无边界团队组成的全球经营群体。

  作为平面化海尔的最直接体现,这种“无边界项目团队”,同样也是海尔员工自主经营体系的延伸,是一个能够整合内部所有可用资源以实现经营目标的“企业经营体”。

  在这里,项目就是有竞争力的市场目标,而团队则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立的组织。

  海尔的设想是:在确立有竞争力的项目基础上,以项目为核心,成立一个个项目团队,并最大限度地调动所需资源,最终完成市场目标。

  这个团队的关键有两个,一个是项目,一个是“无边界”。这也是目前海尔正在努力构建的目标。

  2006年8月19日,海尔所有高层管理者开始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悟道”行动:本部长信息化日清培训班。实际上,这一既没有教材、也没有先例、更没有老师的培训行动,是一次从观念到实践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发现”之旅:海尔的决策者们要通过这种“悟道”,找到有竞争力的市场项目、找到最佳的团队组合、找到速决速胜的动力、最终找到完成市场目标的突破口。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全员创新动员行动。对承担着具体项目的海尔副总裁、本部长们(S级SBU)来说, 挑战首先面对着他们。只有他们首先找到了自己的市场与用户,“让员工做大”才有目标,员工自主经营的机制才能建立。其次,S级SBU之间首先打破职能组织组成团队,为员工提供资源建立平台,员工才能形成自己的创业平台。在这一前提下,管理者不再是“发号施令”,不再固守“惟我独尊”的职能管理观念,而是要为员工提供资源与服务,为项目团队提供资源和服务。在这里,S级SBU们就是一个资源提供者。

  如此,S级SBU首先要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要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确定一系列有竞争力的项目,要围绕这些项目组成无边界的团队,要发动这些团队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如此,S级SBU首先要颠覆自己,将单一的管理职能变为服务职能,将单一的管理者转变为资源和服务提供者,从而打破企业内部资源之间的隔阂,让企业的内部资源能够围绕有竞争力的市场目标顺畅地流通。

  海尔将这一全面“悟道”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C阶段:建基础体系,将项目分解到人——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B阶段:提供资源平台——让每个人都有市场资源;A阶段:每一位员工自主经营,成为老板——最终实现真正的“人单合一”。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让领导做小、让员工做大”的过程,而其结果则必然是“让企业做小、让顾客做大”。

  作为海尔的副总裁和冰箱产品本部的本部长,梁海山理所当然被“抛入”了“悟道”的浪潮中。在这种从观念到行动升华的浪潮中,他瞄准了海尔冰箱的战略目标:争全球第一品牌。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发现”了支持这一目标完成的数百个项目——包括产品开发,也包括产品营销。而他下一步的探索,必然是建立怎样的团队,去完成这一系列项目。

  像冰箱本部一样,在海尔的产品本部和事业部,都进入一个SBU经营体全面探索阶段。“生产线经营体”、“产品代表经营体”、“型号经理经营体”等等便是这种探索的结果。

  其实,在探索组建经营体的过程中,海尔的管理者(S级SBU)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参与者。当然,他不再是分配目标,而是把目标还给员工,他不是安排项目,而是让自主经营体去竞争项目,他的工作重心就是要组建无边界的团队组织,他要建立一张资源网,从而使项目成功,最终经营出一批“老板”和以“老板”为核心的自主经营体。

  而海尔“成套开发、成套生产、成套配送、成套营销、成套服务”经营理念的提出,也来源于这种“无边界组织”的创新理念。在这个“无边界组织”中,不同部门不同产品的所有流程,都可以在一个组织内实现。无论是冰箱、洗衣机还是空调,都可以找到互相协同的资源,有了这些能够协同的资源,才能形成市场合同关系的经营体。

  而这样一个“无边界”组织,是开放化、平面化、全球化海尔未来竞争的关键动力。

  用语言去穷尽一个探索中的机制是困难的。对海尔一直以来的创新历程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其孜孜以求的探索本身,而是全体海尔人始终一贯的强烈探索精神。也正是源于这种精神,满怀着全球化品牌梦想的海尔人从没有向市场妥协、也从没有向自己妥协——在“人单合一”的“机制之旅”中,海尔人有最终成功的足够勇气。

  张瑞敏欣赏林肯的一句名言:“如果结果表示我做对了,那么反对我的话等于没说过。”

  这就是海尔人探索的勇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