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创新龙头瞄准全球十强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3:45 红网 |
红网12月20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张冬萍 实习生 唐琨)从50万元借款创业,发展到集团总资产超过50亿元,并跻身全球工程机械50强第33位,中联重科14年的发展之路,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2006年即将收官之际,正带领着中联重科进入“核裂变”第三阶段的董事长詹纯新表示,“‘核裂变’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国际化。十年后,中联重科将力争进入全球工程机械企业前10强!” 技术优势成就市场优势 中联重科脱胎于长沙建设机构研究院。1992年,在时任副院长詹纯新的带领下,创立了院办企业中联重科,选择混凝土输送泵作为主导产品,开始科技产业化的尝试。 可以说,建机院的技术优势,是中联重科后来抢占市场先机的关键因素,徐工的第一台汽车起重机,就是由建机院设计的。 1994年,中联重科自行研制的混凝土输送泵成功下线,并迅速打开市场,逐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泵柔性生产线。目前,中联重科的销售规模和赢利能力均在行业名列前茅,混凝土机构和起重机械的市场占有率均居第二位, 十多年后,詹纯新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艰难感慨万千:“跟中联同期进入混凝土输送泵的两家企业,沈阳一家引进德国技术的企业,已经破产了,湖北建机引进日本技术,也被市场击败了,而长沙却从工程机械领域孵化出三家上市公司,成功的核心就是始终没有放弃自主创新的主导权。” 2006年8月,中联重科被国家科技部等部委联合确定为全国103家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之一,这也是工程机械行业唯一一家企业。同期公布的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上,中联重科集团排行第33位,领先于全国同行。 “核裂变”第三步通向国际化 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到国产工程机械行业重新主导中国市场,中联重科始终在与国际巨头短兵相接。也正是在这种短兵相接中,中联重科通过“核裂变”战略不断培元聚能。 中联重科的“核裂变”战略是以中联为核心,以产品组团,以品牌和资产为纽带,裂变出多个国际同类名牌参股的专业公司,实现自有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对接和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一个国际化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2003年,继大手笔并购湖南机床厂之后,中联毅然重组浦沅集团和浦沅工程机械公司,整体性收购中标公司全部资产,使公司在经营业绩高速增长的同时,经营业务实现了多样化,提高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中联‘核裂变’的分三步走,前两步是专业化和股份化,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国际化,‘核裂变’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国际化。”据詹纯新透露,中联旗下的湖南机床厂正在跟美国泰嘉公司洽谈股权合作事宜。 “除了开拓国内市场,国外市场的拓展将是接下来中联的一个亮点,我们的要求是最终要实现一半市场在国内,一半市场在国外。”詹纯新表示,“中联的目标是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做到全国第一,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进入全球十强。” 稿源:红网 作者:张冬萍 唐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