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鹤煤启示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4:08 大河网-河南日报

  

鹤煤启示录

  

鹤煤启示录
●从经济增长模式上构建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让战略规划、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配套支撑

  ●实现企业发展与区域循环经济的协同互动

  2006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来到位于豫北的鹤煤集团,对一矿煤矸石砖厂、热电联供项目等进行专题考察。

  在煤矸石粉碎制砖车间,吴邦国询问了煤炭废弃物的转化利用和企业生产规模、产品效益情况,问道:“一条线投资多少钱?”鹤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永新说:“2300万元,都是我们自己投的。”吴邦国又问:“这2300万元多少年回收啊?”李永新答道:“需要11年。”

  当了解到一矿属于资源枯竭破产的矿井,这两年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把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充分利用起来,还让800多名下岗矿工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后,吴邦国说:“这种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非常好!既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增加了就业。今后地方政府就是要多上这样的项目,一方面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安排更多的下岗职工,增加他们的收入。”

  2×135兆瓦热电联供项目是鹤煤集团与美国联合能源投资公司共同投资13.5亿元兴建的大型循环经济项目,年可发电13.13亿千瓦时,年供热283万吉焦。该项目以煤泥和劣质煤为燃料,每年可利用70万吨,利用矿井水600万吨。项目采用布袋式除尘器,同步建设了脱硫系统,除尘效率大于99%,烟气可以完全达标排放,同时采用供热机组向鹤壁新区集中供热,代替新区燃煤小锅炉。项目年产生灰渣20万吨,全部用来生产建筑用陶粒、陶砂和陶粒砼砌块,减少二次污染及灰渣堆放占地。吴邦国看后高兴地说:“这确实是一个循环利用、吃干榨净、实现零排放的环保项目,值得大力推广。特别是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又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循环经济项目带到了国内,这种做法为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吴邦国还考察了矿井水处理、电厂脱硫、水泥低温余热发电等循环经济项目。他说:“希望全国多几个像鹤壁这样的循环经济城市,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树立起标杆。”徐光春书记高兴地说:“鹤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走对了。”

  11月18日,吴邦国在河南考察工作后的讲话中指出:“鹤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值得推广”,“这两年他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旧貌换新颜”,“如果每个企业都像鹤煤集团,‘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和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10%的目标就能够实现,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就会得到遏制,使企业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

  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由1957年成立的鹤壁矿务局改制而成的大型企业集团,系国家520户重点企业和河南工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河南地税十强企业之一。近半个世纪,鹤煤集团为国家建设输送了2.25亿多吨煤炭,同时也经历了大型国企普遍遇到的问题。

  作为一个拥有16万名员工的企业,它的兴衰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涉及资源型城市鹤壁的未来走向。为了寻求可持续发展道路,鹤煤集团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努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了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创新模式,在柳暗花明中迎来了企业与所在城市的新生机。

  资源型企业如何跳出因资源而建、因资源而兴、又因资源而困的发展“怪圈”,走出资源枯竭的严峻局面,成功进行产业转型,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鹤煤的经验值得推广。

  鹤煤这样一个资源型企业,在尚未面临资源枯竭的时候,能够未雨绸缪,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经济发展产业链,在同样条件的同行业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率先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在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一系列做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探索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有效途径。

  启示之一鹤煤发展循环经济成果显著,他们的实践证明,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转变企业发展与增长模式,是我国企业尤其是资源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其特有的运行规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企业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通过原料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梯级利用,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再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无害化和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循环经济也要求把上游企业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实现区域内或企业群的资源最佳配置效用,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串联起来,形成人与自然、产业与社会相对和谐的“闭合系统”。

  正是从这些基本的生态经济规律出发,鹤煤着眼于理顺循环经济与经济循环的关系,在实现互动和往复良性循环上下工夫,认真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的工艺流程体系,并对煤炭的共伴生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粉煤灰等多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积极治理污染的过程中形成了煤层气发电、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矿井水封闭循环等种类齐全的循环经济新产业。

  他们依托现有的煤炭资源优势和先进的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坚持“洁净生产”,降低二次污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2005年冶炼精煤、喷吹精煤等品种煤的市场份额达到总销量的20%以上,品种煤销量同比增加55.13万吨,增幅达198.39%。2006年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精煤产量增加97万吨。同时还采用先进的煤泥浮选工艺,将生产过程中进入混煤的低灰精煤泥全部回收,无外排水,实现洗水闭路循环。洗选过程中产生的洗中煤、煤矸石等伴生低热值劣质煤除用于电厂发电外,还可作为煤矸石制砖项目的原料,做到“吃干榨净”。

  为了实现资源的跨产业循环,鹤煤做了这样几篇文章:一是与外资合作建设2×135兆瓦热电联供项目,既挖掘了资源潜力,又取代市区36台工业小锅炉,实现集中供热面积494.97万平方米;二是开发矿井水综合利用项目,能力累计年处理矿井水3294万吨,输出水量2986万吨,不但满足两个电厂和在建煤化工项目的生产用水,而且提供部分生活用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三是变废为宝,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四是转害为益,发展瓦斯等煤层气发电的能源转化。

  为了规模化处理煤炭生产过程中伴生的大量煤矸石和电厂产生的粉煤灰,他们在扩大建设3.6亿块煤矸石烧结砖、粉煤灰建材制品项目的同时,又把粉煤灰作为水泥料添加,降低了水泥成本。在鹤煤,95%的煤矸石可作为烧结砖原料,不适合制砖的5%砂岩煤矸石也被制成了矸石砌块。在新建的陶粒、陶砂建材生产线上,粉煤灰和煤矸石变成更为珍贵的原料,生产出可以代替碎卵石和河沙的新建材。这些新建材生产线成了鹤煤矿区一道亮丽的产业风景线,不仅可以处理当年的排矸石量,也消化了部分老矸石,矿区里惯常所见的矸石山有望逐步消失。

  鹤煤的瓦斯发电开辟了瓦斯综合利用新途径,填补了河南省利用煤层气发电的空白。为使发电过程中近55%热能的排气余热和冷却水余热得到二次利用,他们再次向余热转换要潜能、要效益,为矿区生活园区供暖供水,换热效率达到95%。

  以上只是鹤煤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亮点,但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鹤煤人的生产观念发生了变化,鹤煤集团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生产观念和经营模式的变化带来了综合效益的变化。2005年,鹤煤产能综合能耗为0.86吨标准煤/万元,同比降低了0.42吨标准煤/万元,其他生产环节能耗也均有大幅度的降低。采煤回收率达到85%,远远高于一般企业40%-50%的平均水平,初步实现了资源的规模化、多元化循环再利用,循环利用率达到95%。

  循环经济的理念与初步实践,也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通道。调整结构的思路变宽,产业发展的思路也变宽,在短短的几年里,鹤煤脱胎换骨,更上一层楼,全力构建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煤层气—电力、煤炭—煤化工三大产业链。

  目前,鹤煤已成为以煤电能源为主营业务,涉及建筑、建材、化工、火工、铁运、机械制造、文化等领域的欣欣向荣、有实力、有后劲的企业集团。截至2006年10月末,集团资产总额78.03亿元,同比增加20.73亿元,增幅36.18%;经营收入41.68亿元,同比增加7.99亿元;实现利税3.87亿元,在岗员工收入同比增幅13.8%。采煤机械化程度也超过75%。

  启示之二鹤煤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循环经济,拉弓没有回头箭。要纳入企业战略规划,真抓实干;要用技术创新打造提升新的产业链;要从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层面保证循环经济理念永驻企业

  在鹤煤,笔者感受最深的,不只是渐入佳境的循环经济的项目成果,还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循环经济的精神。循环经济不仅改变了矿区的面貌,也改变了人的气质和素质。在调研中,一位矿区的基层干部讲了他的看法,归纳起来,可以说是他们发展循环经济的“九字真言”:真认识、真规划、真行动;真投入、真创业、真创新;真鼓劲、真学习、真管理。

  1.真认识、真规划、真行动鹤煤人上下同欲,下决心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明确提出加快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产业的延伸与开发,发展具有优势的建材、煤化工、煤层气和矿井水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他们仔细选择发展循环产业的优先领域和突破口,力求干一件成一件,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形成气候。一是优先解决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如煤矸石、粉煤灰、瓦斯煤层气等;二是资源短缺必须推进循环利用的,如矿井水的循环利用;三是具有较为成熟的循环利用技术的产业领域,如热电联产;四是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补偿企业欠账的,如鹤煤一矿。

  项目解决问题,项目带来生机,一个个循环经济项目相扣相接,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也就开始延伸。鹤煤集团的规划不是孤立的,企业规划已与城市区域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一体运作,使循环经济在经济循环的更大操作半径中取得成功。鹤壁市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鹤煤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整体规划相互呼应,引导城市和矿区以及不同行业企业之间进行工业生态有效互动,形成区域性的循环经济集聚区,从而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加快了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建设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的步伐。

  2.真投入、真创业、真创新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投入,真创业就得真投入。鹤煤的具体思路是:内抓管理,外拓空间,多元筹资,多管齐下。

  鹤煤集团作为煤炭行业首家债转股的大型企业,2003年、2004年先后进行了股权转让,目前国有股占到66.7%,民营股份占到33.3%。股份制改造取得成效,增强了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随后,鹤煤集团在成本管理上坚持“四控一降”,控制消费资金、自有资金、基建资金、贷款规模,降低成本;“五个归一”,银行贷款账户、工程资金计划、资金使用审计、工程设计委托、多经项目评审归一;把住资金收、支两个关口,推行物资采购价格联审制度,实行材料、设备采购招标,实行零库存管理,建立公司本部和各矿的一二级物资超市,使公司的储备资金年降低9000万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采购成本,有效地盘活了资金。在营销管理上,按照知变、善变、适变的经营理念,制定了“四定一包”,即总定销量、出生煤和品种煤销量、销售收入、贷款回收,包销售费用提取的管理办法,把开发市场放在首位,形成了国际、国内、省内三大市场销售格局。

  鹤煤集团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以存量带增量,以资源优势吸引战略投资者,以资本为纽带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项目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已与泰国万浦集团、美国联合能源公司、中国国电集团等3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矿井改扩建、电力、建材、煤炭深加工、煤电一体化等27个项目上进行广泛合资合作,合作资金规模达到208.94亿元。

  投入力度大,创业起点高,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范化的思路,“三大产业链”的构建过程整体铺开,鹤煤真正踏上了二次创业之路。

  科技创新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就煤炭产业本身来讲,鹤煤50年来就有煤炭工艺不断改进的传统,先后采用了过巷采、老采、水采、倾斜分层走向长臂采、炮采、高档普采、缓采等采煤技术。自1996年以来,鹤煤积极走科技化发展道路,先后进行了炮采网下放顶煤、轻型支架综采放顶煤、大倾角轻型支架综采放顶煤、大倾角炮采放顶煤等不同技术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其中由鹤煤主持研发的“大倾角轻型支架综采放顶煤技术”、“鹤煤矿区煤巷锚杆支护成套技术”等,为鹤煤集团降低成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科技创新曾是鹤煤发展的顶梁柱,在发展循环经济的今天,就更是不可或缺的原动力。鹤煤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抓手,在引进资金的同时广泛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在注意跟踪先进科技动态的同时广泛进行“产学研”合作,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改造。比如2004年集团筹建两座洗煤厂,年洗选能力由210万吨提高到405万吨,2006年又在新建60万吨洗选场的同时,对中泰公司和六矿选煤厂进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煤泥浮选工艺,将进入泥煤的低灰精泥煤全部回收。为了攻克低浓度瓦斯抽出后的浓缩技术和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他们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攻关,并把该项研究列入规划重点。为适应国内深部开采的支护理论、设计方法与配套技术的发展运用,他们还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进行《鹤壁矿区深部开采工程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课题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场科学实验示范工程。这个项目完成后,鹤煤每年就可以节省巷修费用4500万元。可以预见,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鹤煤科技创新的风气将会更浓,能力也将会增强。这是循环经济给鹤煤带来的最深刻变化,也是鹤煤再放异彩的关键所在。

  3.真鼓劲、真学习、真管理鹤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永新说:“循环经济不是一股风,是春风化雨蓝天大海般的发展新境界。因此要让循环经济在企业里成气候,必须着力培育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理念、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让文化和制度保证循环经济的成功。”

  鹤煤集团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有着丰厚的企业文化积淀,加上其决策者的精心培育,逐步形成了独具鹤煤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严细,制度创新;安全为天,质量为本;爱兵惜才,感情融入;提升素质,树立形象。”现在还要加上几条:“以人为本,善待自然,和谐经营,节约为先,上下共识,循环立业。”

  随着循环经济的全面启动,鹤煤集团把营造人企合一的理念氛围作为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通过自上而下的观念转变,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共识和奋发向上的创业氛围。他们提出了三个辩证认识,即辩证认识物质财富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辩证认识增长质量与增长数量的关系、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展国情、矿情教育,通过循环经济知识讲座、电视节目、报纸、展板等,向全体员工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广泛吸引职工参与建设生态企业的实践,并使先进的发展理念在集团员工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他们还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管理团队,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选派到有关项目中去,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工作,并按照新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鹤煤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形成了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的新风气。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鹤煤集团在职务、薪酬、住房、待遇等方面都制定了优惠政策,使优秀人才在鹤煤做到了引得进、留得住、展其才、尽其用。他们把提高素质和知识全面更新作为循环经济的入门证,要求全员学习,干部和骨干带头学习。建设学习型企业已经成为鹤煤文化的重要内容与载体,为循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稳步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石。

  启示之三鹤煤的实践还告诉我们,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大有作为,但从发展循环经济的系统空间布局来讲,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与其所在地区骨干产业协同联动,才会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

  循环经济主要着眼于经济实体与所在环境的相互影响、相互受益,具有一种天然的整合性和互动性。因此企业、特别是像鹤煤这样大的资源型企业可以大有作为,各类企业群落集中的经济区域更应当具有大的作为。由于传统产业发展理念的影响和业已形成的旧的资源观与利益观的迁延,也由于企业在产业链所处位置不同,企业规模大小不一,生产集中度不一样,企业和产业聚集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以是反向的,也可以是正向的,这种影响又往往会产生乘数效应,企业与企业的外部形成制约,直接影响到循环经济发展的质量。

  在这方面,鹤煤及其所在的鹤壁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良性互动的范例。鹤壁作为河南省较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城市,从2002年就开始探索产业转型和资源城市转型。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该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审视发展目标、方向、重点和措施,明确了“发挥优势,龙头带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特色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提出依托大企业优势,建设“三大产业基地”、“五大产业循环链”,被国家确定为首批10个循环经济试点市之一。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鹤壁市的龙头企业,鹤煤集团在全市循环经济的一盘棋里举足轻重,既是中军,也是先锋。鹤煤集团不负众望,许多项目成了河南省乃至国家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工程。鹤壁市形成的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食品加工五大循环产业链有四个与鹤煤关系密切,甚至是关系复合。这种大企业和城市之间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格局值得肯定。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约有200座,有许多是一企独大,企业与城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这些城市都能像鹤壁市和鹤煤一样,责不同而谋同,则循环经济大有希望。

  鹤煤集团还明确提出,通过不断延伸循环产业链条,最终要使企业经济发展模式由“资源依赖型”向“资源效益型”、最终向“资源生态型”转变。到2010年末,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4%,矿井抽采瓦斯可利用率达到90%以上,煤泥、洗矸石、岩矸利用率达到100%,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主要产业单位产值的能耗、工业用水量、污染产生量等指标都要比“十五”大幅降低。

  这个目标无疑是有依据的。鹤煤已经稳步走上发展循环产业、转变增长模式的新轨道,并从启动进入了加速状态。如果有更多的企业、更多的城市陆续驶入这条新轨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步子就会迈得更大。

  全国人大常委、环资委主任委员毛如柏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冯并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前排右一)在视察鹤煤集团一矿煤矸石砖厂时与鹤煤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永新亲切握手。

  鹤煤集团2×135MW综合利用热电厂,采用先进技术并利用矿井废水、劣质煤进行发电,其产生的粉煤灰用来生产陶粒(取代河沙和石子)和砌块等建材制品,粉煤灰和水实现零排放,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