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建设成都北部新城 构建和谐青白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5:32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生态工业高地,成都北部新城。如今的青白江区,处处充满着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回首2003年区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四年,四年来,区委在中共成都市委的领导下,带领全区人民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城乡面貌不断变化,人民群众的生

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寒冬如春,激情似火。正在召开的中共青白江区第九次代表大会让全体代表看到了未来的发展和希望:今后五年,青白江区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抢抓机遇,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提升“三个集中”水平,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物流兴区、商贸活区,建设成都北部新城、构建和谐青白江”目标而努力奋斗!

  过去4年 精彩的4年

  在中共成都市委的领导下,八届区委按照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部署,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建设成都北部新城、生态工业高地”发展战略,全区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事业进步、人民安居、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数字·成绩

  2006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与2002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为92.9亿元,增长89.2%,年均增长14.1%;工业增加值为52.8亿元,增长1.36倍,年均增长2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0亿元,增长2.27倍,年均增长3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3亿元,增长68%,年均增长13.9%;全口径财政收入为8亿元,增长1.55倍,年均增长26.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3.97亿元,增长1.7倍,年均增长2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120元,增加3512元,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610元,增加1469元,年均增长10.1%。

  实践·经验

  规划编制顺利实施

  编制了《青白江区城市发展分区规划》、《青白江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青白江区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制定了《青白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完成了《青白江区环保五年行动计划》、《青白江区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规划》和《青白江区建设成都北部生态屏障规划》以及新、旧城区工业集中发展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了《青白江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青白江区“十一五”交通道路路网规划》;启动了《青白江区生态型工业园区规划》、《青白江区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规划》、《青白江区“十一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青白江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

  “三个集中”积极推进

  以市场化配置资源为手段引进社会资金4亿元投入开发建设,形成工业集中发展区8平方公里承载能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今年新入驻企业35家,预计总投资达40亿元,目前工业集中度超过95%;在大弯、弥牟、大同、城厢、龙王等镇修建10个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安置农民7800户,2.3万人,推进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以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举措,带动农村居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全区共流转农用土地4.5万亩,其中,50亩以上土地流转累计达3.5万亩。

  产业发展成效初显

  先后引进台玻、巨石等148个项目,协议资金155.9亿元,引进市外资金53.68亿元,实际使用外资2亿美元,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积极支持攀成钢、川化等区内企业的技术改造,引导王牌汽车、天保机械等民营企业由弱变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伏季水果、特色蔬菜、中高档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物流、房地产、商贸、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

  城市经营步伐加快

  整合区级部门国有资产,搭建了城市建设融资平台;组建土地储备中心,加大了土地经营力度;除中心城区之外,在全市各区(市)县中第一个公开拍卖城市户外广告特许经营权并获得成功;引进一批有实力、有品牌的公司参与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大力整治市容市貌,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启动了成都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和城市森林绿化工程,水环境、大气环境等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民主政治不断加强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实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开放了“三会”;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全面推行基层信访代理制度;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台侨、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残联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城乡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建立城乡全覆盖救助体系;创建四川省科普示范区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教育资源得到整合,村小拆并和标准化学校建设顺利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标准化卫生院建设顺利推进,“三网合一”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超过90%;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入开展,企业文化、旅游文化、社区文化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认真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拔了一批年富力强、有开拓精神的优秀干部,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完成了乡镇换届工作;开展了机关作风整顿,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全面加强农村党建、企业党建和社区党建工作;切实开展了治理商业贿赂、“四项清理”等专项工作;深入整治发展软环境,深化“四项制度”改革,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四项延伸”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再造新优势 实现新跨越

  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成都市北部新城建设规划实施、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两大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成青快速通道建设启动……作为成都市的生态工业高地,青白江区当前正处于本世纪前20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临一系列难得的发展机遇。下一步全区将牢牢抓住这些机遇,趁势而上,真抓实干,全身心投入青白江二次创业,再造新优势,实现新跨越,促进青白江又好又快地发展。

  数字·目标

  以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为方向,强化环保,美化城市,建设生态青白江;

  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做强工业,做大物流,造就富裕青白江;

  以民主法制建设为核心,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创建平安青白江;

  以建设成都北部新城为重点,做优环境,诚信友爱,打造魅力青白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关注民生,凝心聚力,构建和谐青白江。

  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6年翻一番,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倍,突破10亿元大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

  方向·举措

  规划先行

  完善城乡一体发展规划

  思路: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基础作用,强化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为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奠定基础。

  空间布局:依托成青快速通道和毗河所构成的空间形态,倾力打造通道两侧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两大重点产业区域,积极做好毗河两岸生态旅游和休闲商务规划建设,形成南北向“一线两翼”和东西向“一河两岸”的“十字支撑”发展形态总体布局。

  生态建设:做好生态型工业园区规划,按照生态城市标准精心编制符合青白江特色的城市重要地段和节点景观规划,促进全区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产业发展: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做好工业产业分区规划;依托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和成都青白江散货物流园区,做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以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积极做好全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切实做好全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基础设施:进一步深化对全境规划和“成都北部新城”新青组团空间发展的战略研究,在推进城市形态集中上取得新突破;加强对全区重大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研究,重点做好电力、燃气、道路和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专业规划;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文化建设:编制好《青白江区“十一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工业旅游开发、重点镇旅游开发、农业休闲旅游开发、七星岛水上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开发等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将青白江建设成为成都北部富有特色的区域性和谐文化中心。

  生态立区

  推动成都北部新城建设

  思路:坚持“生态青白江,和谐求发展”的思路,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打造花园森林城市,再现青白江碧水蓝天。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实施《环保五年行动计划》,完成四川省环境保护示范区创建任务,努力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新路子,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变;着力打造成都北部生态屏障;制定主城区“绿肺行动”计划,加快实施“森林城市”工程,搞好城市绿化节点建设,移植15万株大树进城,形成“森林长在城市中,城市建在森林里”、“树成林、花成片”的生态效应;加大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进山丘地区生态农业以及以经济林、速生林为主的生态开发;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抓好废弃物综合利用和节能工作,争创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积极推动“成都北部新城”建设。以高标准、大手笔建设“成都北部新城”为目标,坚持“提升完善老城区,着力打造新城区,开发建设产业带”的思路,加紧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开拓发展空间,打造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现代都市气息更加浓厚、聚集和辐射能力更加强大的现代新型城区;形成城乡一体、通畅便捷、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道路设施框架;建成新城区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国际社区和毗河七星岛高尚运动休闲中心。

  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经营战略。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参与城市开发、建设和经营,进一步清理、整合土地、房产、收费权等资源,盘活、激活其他城市资源,实现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实施城市品牌战略,依靠生态、管理、经营,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城市品牌,为青白江未来发展积累最可宝贵的城市无形资产。

  用铁的制度、铁的手段强化城市管理。按成都中心城区管理标准,继续推动城乡一体化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进一步增强市民的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市人民爱的城市管理氛围。

  科学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思路:牢固树立“抓产业、促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做强工业,做大物流业,积极培育壮大第三产业。

  强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为建设成都生态工业高地夯实基础。抓住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机遇,加快构建承接发达地区资本流入、产业转移和梯度辐射的有效平台;深入研究已经形成和将要形成的主导产业,按照集中、集约、集群的发展思路,挖掘、策划、包装、储备一批项目;加大对台资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招商力度,逐步拓展欧美、东南亚等国际招商市场;增加银行融资,落实对企业的帮扶措施,引导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企业的结构调整、提档升级;积极探索资源回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建立真正的资源循环型社会。

  大力实施“物流兴区”战略,打造西部现代物流基地。做好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的服务协调工作,高水平、高标准加快建设成都集装箱物流园区和成都大宗散装物流园区;做好加工贸易区规划,争取立项获得批准、开工建设;引进知名物流企业、物流地产商、仓储配送中心,做强信息网络、商业配送、展示交易、货物仓储、货物集散、货物站场等功能,打造西部现代物流基地;依托攀成钢、王牌汽车等企业做强做大,适度发展建材、载货汽车等专业市场。

  积极推进“商贸活区”战略,建设现代服务业特色区。实施城市品牌战略,加强城市特色宣传,助推现代商贸业和特色餐饮业的发展;抓住沃尔玛落户的机遇,大力发展商业零售和商业配送业;启动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园和高尚运动休闲中心建设,做好毗河两岸生态景观及休闲商务业态的建设和经营,引进社会资金建设五星级商务酒店,形成成都市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商务区”,推动旅游休闲产、商贸业和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教育产业,推进西部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培育院校经济。

  城乡统筹

  促进社会发展解决民生问题

  思路:坚持城乡统筹,以“三个集中”为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进一步提升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水平,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以“五金机电园”入驻为契机,借鉴“蛟龙模式”,坚定不移走市场主体办园区的路子;认真开展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构建工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步伐,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抓住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机遇,建设物流带动型工业园区;加快载货汽车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四川载货汽车生产基地,到2010年,汽车产业生产总值力争突破50亿元大关;启动工业集中发展区向南拓展的规划和申报,做好与新都工业东区对接发展工作,申报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

  按照“大统筹、大集中”要求,促进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以产业为支撑,采取货币安置、住房安置、购房补助等形式,引导农村居民向主城区集中;以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为突破口,鼓励农村居民跨镇域向区域中心镇集中;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重点打造乡村休闲特色旅游,推动农村居民向农村新型社区和聚居点集中。

  积极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积极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和“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做大伏季水果、特色蔬菜、中高档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以人为本

  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思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

  大力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体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继续推行领导干部推荐就业实名制;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发展新途径,重点做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等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支持本区内刊、区广播电视台、区公众信息网的建设与发展,大力开发现代生态工业旅游、历史文化旅游、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生态公园旅游、数字娱乐城等文化产业项目;积极发展群众文化团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城乡一体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城乡一体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试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办法,完善少儿互助医疗制度,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抓好科技、体育、计划生育工作,完成全国科技示范区和“四川省科技进步区”的创建任务。

  不断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建立服务质量标准化体系,不断深化服务内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完善监督机制,推进政府向现代新型政府转变。

  深入开展创建“平安青白江”系列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继续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八荣八耻”学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合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工作格局。

  加强党建

  为跨越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思路: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八项规定”,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向心力和执行力。

  坚持把加强思想教育作为保持先进性的首要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坚决贯彻“把工作当事业去追求,当学问去研究”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建立民主科学的选人用人、考核激励及培训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实施“班长”工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构建惩防腐败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从严治党”方针,坚持惩处与保护相结合,大力营造更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干事业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采写 袁明 陈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