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少女投毒灭亲 时隔四月物是人非伤痛依旧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5:59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
开篇 2006年即将挥别,这一年,很多人和事被我们的文字记录,划下了一道“痕迹”,它可能是感动、激动、也可能是气愤、悲凉,亦或…… 也许,在2006年,他们还是芸芸众生中一人,擦肩也不识;2006年却因为一次事件 ,而跳跃到了公众面前,备受关注。当初,聚焦他们身上的事件,使他们的故事成为了2006年的记录,他们因为2006年而不平凡。如今,我们站在这里,和你一起关注事件中的他们。 当2007年的新年钟声敲响前夕,挥手告别2006年,那些激动、欢笑、震惊、悲痛、感动,在他们的心里,他们远去了吗? 2006年12月11日上午11时,家禽零散的叫声,配合着冬日难得的灿烂阳光,点缀着乡间的宁静。简阳市云龙镇仁和二组的田间,有了三三两两扛着农具归家午饭的身影。 惟一的一条公路,此刻落寞的向前延伸着。乱石林立的路面,并没有被数月前频繁到来的汽车碾平。 就在8月,这个平凡的小山村的名字,因为一个13岁少女,而迅速见诸于各地媒体。 这个家庭的现状逃离温馨不能承受之重 头上绑着一个小辫子,一块大黑布将孩子兜在背上,脸上有些腼腆的笑容,2006年12月11日上午,一时间,记者无法将这个少妇同8月31日,一脸憔悴,眉目焦虑的王桂英联系在一起。背上的孩子,瞪着大眼望着陌生的来访者,“晋兆银一家出远门了。”王桂英埋着头,迟迟不愿意承认自己身份,笑容明显带着尴尬。“过了这么久了,你们有啥子事情?” 8月26日,王桂英和丈夫晋兆生跑到洋洋家里,看见弟弟晋兆银捂着肚子蜷在一边,怀有身孕的弟妹杨先秀正在厕所里呕吐,老父亲一直喊肚子痛,那一刻,悲剧在眼前发生了。 2006年12月11日,晋兆银家,一楼一底的房子,依旧冷清地矗立着,只是大门紧闭,二楼的窗户突兀的一个大洞。竹竿、树枝和破席乱七八糟的横在堂屋门前,硬生生地把人挡在了院坝里,不得近身。 8月31日,这道门前,70岁的谭孝珍横坐在板凳上,大儿子晋兆生、媳妇王桂英、二女儿晋兆秀围着她,大家哀痛地向记者讲述的情景,并不模糊。 仅过了4个月,一家人已经四处分散。 杨先秀低头忙活着手上毛线,面无表情的述说着:老父亲已经去世;13岁的洋洋“关进了”资中劳教所;这件事情在当地人尽皆知,经过媒体报道,蔓延出了四川,外省的亲戚纷纷打电话来询问。晋兆银夫妻俩出院后没有回到乡间家里,一直在云龙镇上租房,10月份就带着新生儿前去厦门打工了;70岁的谭孝珍搬到20里以外的女儿晋兆秀家去住了。 当初借钱修起来的新房子,如今却成为全家人“逃离”的地方。 “婆婆在我家里哭了几天,就走了。”说到这里,杨先秀停了下手,叹了口气说:“唉,怎么说呢,她在那边住,心情可能要好些。” 悲痛之下散架的,还有浓浓的亲情。王桂英告诉记者:婆婆是“冲气”走的,只因为不愿意再帮他们带8个月大的孩子。“她说伤心了,以后都不愿意带了。”在仁和二组,谭孝珍常去的小卖部老板晋良腾说。 云龙镇上的亲戚告诉记者:父亲中毒去世,二女儿接走母亲是因为对嫂子王桂英有些气意:如果当天他们叫父亲吃饭,父亲就不会在晋兆银家里吃饭中毒———虽然这样的“怪罪”在外人看来,有些勉强。 这个孩子的命运 悔过跪地难以唤回亲情 2006年12月11日,记者再次到达云龙镇仁和二组时,有关洋洋的议论似乎已经停止了。但是一旦问起,村上的人,都知道两件事情:这个孩子“关起来了”;“听说孩子给父亲跪下了,认错了。” “作为‘收容教育’,在资中看守所呆2年。”再次在云龙镇街上见面,派出所郑所长给了肯定的说法。“一脸镇静,没有一丝惊慌。”当初13岁的洋洋表现出来的冷静,让郑所长感到意外,如今的结果也让他唏嘘不已。他告诉记者:晋兆银夫妻俩出院后,拒绝将女儿带回家。“父母坚决不要孩子,可能是真的伤心了……”同为人父的郑所长一字一字,言语沉重:“将她带到父亲面前,仍然撒谎,没有悔过之心。” 家里人不接受,13岁的洋洋只能有一个去处:看守所。 “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送孩子‘进去’?何况还是女孩子。”住在云龙镇街上时,罗姓亲戚家是晋兆银夫妻俩要去走动的地方,晋兆银这样告诉亲戚:我们没有办法管,只有让她进去受教育。 在大众旅馆住了一个多月后,洋洋被送走那天,云龙镇正逢赶场,知道消息的群众围在大众旅馆前,看热闹。晋兆银夫妻和70岁的谭孝珍都去了。“她终于对父亲认错了。”罗姓亲戚说。这一声“我错了”,让全家人都感到“舒服了一些”,“因为孩子知道错了。”据后来,晋兆银对亲戚说,女儿在看守所打来电话,哭着再次认错。父亲给女儿送去了棉被和衣服。 经过这件事情后,夫妻俩想让女儿多读点书的心思也变了。洋洋就要满16岁了,“拿到了身份证,她要去打工就去打工,估计也管不了了”,罗姓亲戚摇摇头说。 这场悲剧的结局 春节债务缠身凑合着过 2006年12月11日上午,站在羊肠小道上,王桂英和几个妇女正围着一个卖碗的人,手里的棒针飞快挥动,嘴里大声讨价还价:“卖8元吧,就这8元,我都还要去借。” 这场悲剧之后,扣在这家人身上是沉沉的经济压力。 出院后仅一个多月,晋兆银夫妇俩就匆匆再去厦门打工,在知情人眼里,实属无奈。云龙镇上的罗姓亲戚告诉记者:为了支付医疗费,夫妻俩到处借钱,“我都帮他到处借了7000多元。”新房的欠款还没有还清,最终上万元的债务又上了身。在夫妇俩出发前,这个空洞的新房子被抵押给了银行。 作为长子,晋兆生同妻子王桂英操办了父亲的丧事。“我们为了安葬父亲,也借了两千块的债务。”这句话,王桂英嘀咕了两次。一家人散了,老人和兄弟家的农活,现在都落到了王桂英和丈夫身上,两个人种8个人的地。 2006年要走了,王桂英想起去年春节,坐在一起的一大家子,神情有些黯然。2006年的春节,除了手头紧张,家里一下子空了:晋兆银夫妇俩将在厦门的某个出租房里度过,回不来的还有看守所里的洋洋,婆婆会回来吗?“不知道呢?今年过年,只有凑合这样过了,没有办法。” 这个小村的变化 老人不想再帮着带孩子 润物细无声———晋家的悲剧,无声无息的给这片乡村也带来一些变化。 事情过去了5个多月,50多岁的村民易中火说:偶然还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只不过,现在大家的谈话,好像不经意地扯到自己家身上了。“这一片,屋里全是跑不动的了,全是跑不动的在带孩子。”易中火皱着眉头说,“这下,大家都在想,真不好带。” 乡村偏远,路不好,没有致富的途径,大多数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易中火估算了下:“16岁———50岁之间的人,出去的占80%。”他称,自己50岁,算是在家中比较年轻的。大多数青壮年出走,留给家里老人的任务就是:带孩子。村口小卖部的老板晋良腾和老伴,儿子和媳妇都外出打 工,老人每天比守店更重要的就是紧紧盯着3岁 的小孙子。“生下来,喂了奶就让你抱走,然后就出去打工了。”晋的老伴形容道,“只要吃好喝好,养大就行了。” 父母一般都是过年才回来,有的更是几年都不回来,回来后,孩子感觉生僻得很,怎么都不喊人。 洋洋送进看守所后,村里的老人都有些感慨。“现在孩子不好带得很,带得不好,年轻人也怪你。”晋良腾说,又要到年底了,年轻人要回来了,今年,老人们有了想法。“稍微大了,我们也管不了,还是要父母管好些。” 早报记者谭晓娟摄影华小峰 事件回放>>> 2006年8月26日下午1时,简阳市云龙镇仁和二组的村民杨先秀与丈夫晋兆银、以及70多岁的公公因为食物中毒,被紧急送进简阳市人民医院。当夫妻俩痛苦的挣扎在死亡边缘时,70多岁的公公因为中毒,于27日上午8时停止了呼吸。 8月30日,挣脱死亡线的杨先秀顽强顺产下一个7斤重的男婴。 新生命的诞生,却冲不淡生者身心的巨痛,警方调查显现一个残酷的真相:13岁的亲生女儿洋洋,正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洋洋想出门打工,但父母不允许,就在父母和爷爷的饭里投下了致命农药。 一个家庭的命运就此改变,旁观者为之震惊,事件中人却为之悲凉:13岁少女毒杀亲人,事后无动于衷,13岁的孩子为何会对亲人如此绝情。 众人一时哗然,媒体蜂拥而至,一时间,一个家庭的悲剧,覆盖了整个乡间,绵延了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