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赛”:国际摄影文化的新支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6:59 光明网-光明日报 | ||
克什米尔地震的难民(“华赛”2005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作品) [美]保拉·布朗斯达摄 2007年3月,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以下简称“华赛”)的评选将在上海举行。 自摄影术诞生160多年来,摄影家们无所不至——既有摄影现实主义最早的实践者里斯,也有用艺术手段拍摄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的亨利·卡蒂埃;既有把表现大自然的魅力作为毕生追求的风光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也有罗伯特·卡帕这样著名的战地记者;还有尤金·史密斯、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这样的人道主义摄影大师,还有一大批像《国家地理杂志》那样用自己的专业常识和平静心情拍摄各个学科领域神奇奥秘的专家……他们留下无数精彩的“瞬间”,世界因此而充满生动的细节。 摄影是属于世界的,也是属于中国的。在振兴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发展摄影,用摄影的手段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精神,将成为2007年中国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华赛”担负国家文化品牌使命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构建中一直存在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崇尚西方标准、理念,以为刻苦仿效、赶超就可以得到更多认同,从而确立中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地位;二是盲目自大,依仗历史文化积淀,随意夸大民族文化力。两种倾向的交替出现,造成中国文化的“自我镜像”聚焦模糊,自我阐释能力日显衰退。 就新闻摄影而言,上世纪80年代末,在沉寂了近30年后,中国摄影人重返以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由总部设在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举办,通称“荷赛”)为代表的世界性摄影交流舞台。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师开始在“荷赛”获奖,另一方面,更多年轻的中国摄影师有机会在“荷赛”大师举办的讲习班上学习。加上理论工作者的系统介绍,“荷赛”多年来建立的新闻摄影审美标准及其独特的摄影语言系统,逐渐成为中国摄影语言的有益借鉴。相当一部分中国新闻摄影人通过了解、掌握和运用“荷赛”的审美标准和语言,找到了一个更好的与西方摄影文化交流的途径。 在这种全球化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有不少的中国摄影人感到,参加“荷赛”虽好,但毕竟是到人家的舞台上去跳舞,必须适应西方制定的价值取向。更多的人则担心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接受或迎合“西方中心主义”的取舍标准,形成“削足适履”的偏向。以往的国际新闻摄影大赛,有太多优秀的中国新闻摄影作品,由于东、西方价值取向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被拒之门外。 显然,在文化构建上,中国的摄影工作者急切需要一种自我身份的认同。如何清晰地看待自己,既克服文化的自卑情绪,又消除盲目的自大心理,是清除自我文化镜像焦虑的关键。 有识之士除了对东西方文化地位的不平等有着深刻的切肤之痛外,对单一的“西方——非西方”的文化对话格局也产生了警觉。近年来,摄影界的一种声音渐趋强烈:希望摒弃“西方——非西方”的单一对话模式,对非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对话给予同样的关注,诸如亚洲与亚洲、亚洲与非洲、亚洲与南美洲之间的文化对话。有专家指出,这种对话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展示各自地域文化的差异,更要在这种平等的文化对话中,消除“西方的就是国际的”那种强势眼光,寻找“非西方”文化自身的魅力与活力。 中国文化目前正处于自主创新的关口上。不断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对话和融合,无疑是文化构建和重组的重要契机。要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文化话语权,必须有具备一定影响力、权威性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载体,建造起一个公平的话语空间,并且确立一种多元的、超文化的对话制度——“华赛”作为中国的国家文化品牌,首先要承担的重要使命也就在此。 “华赛”具备国际品牌条件 从2005年第一届开始,“华赛”明年将走过第三个年头。 从在深圳举办的第一、第二届“华赛”看,参赛作品分别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参赛作品达60%,中国作品占40%,吸引了世界上的大批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参赛作品题材反映国际大事,作品评选过程遵循国际惯例。评委来自不同国家,外国评委超过半数,具有代表性、权威性,每一个被邀请的国外评委都表现了对一个东方举行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的浓烈兴趣,都对“华赛”搭建的近距离、高水平交流平台表示了积极的回应和真诚、热情的评价。 美国评委、纽约《每日新闻》前摄影部主任、资深图片编辑詹姆斯·都利担任首次“华赛”评委后,称“华赛”是一个新摄影比赛的伟大开始,必将成为“荷赛”后的又一项成功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全世界大约有21000张照片参加评选,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他认为,“‘华赛’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这些外国摄影人看到了中国同事们在做什么,同时也让中国摄影师了解了外国同行们的工作。” 尽管尚处在初始阶段的“华赛”还有各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已基本具备国际品牌的条件。 “华赛”组委会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于宁说,从新闻摄影理念看,“华赛”倡导五大评判标准:最开阔的新闻视野;最敏锐的洞察目光;最高超的摄影技巧;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最客观的真实反映。五大理念是对新闻摄影评选目的与评选标准的理论概括,通过建立具有世界水准的新闻摄影理念和评判体系,提高达到世界水准的新闻摄影质量,建设具有世界水准的新闻摄影队伍,加快走向世界新闻摄影一流水准的步伐,对中国和世界新闻和摄影的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新闻摄影主题看,“华赛”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人人向往和平,人人崇尚发展。这一主题的确定使“华赛”树起了不同于“荷赛”、普利策奖的别具特色的新闻摄影评判体系,也建立了新的新闻摄影导向——倡导新闻记者和摄影师去关注和报道促进社会和平发展、表现人类生存状态、展示民族命运情感。 “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使“华赛”博得广泛的响应,并具有了强大凝聚力,从而为再造一个新闻摄影世界品牌、为世界新闻摄影师搭建一个作品与学术交流的新平台打下了深厚基础。将“和平与发展”作为“华赛”永恒的主题,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得到了国内、国际摄影家的响应,得到了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在运作方式上,“华赛”也逐步与国际接轨,从第三届开始将实行市场化运作,由北京航线廿一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总承办方,并邀请上海市青浦区政府承办。于宁解释,这一决定旨在建立一个有利于培养“华赛”成为国际重大赛事的科学运作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使之更为专业化并尽快进入市场化运作轨道,以调动各方支持“华赛”的积极性和提高运作效率,扩大“华赛”对新闻摄影的推动作用。 “华赛”评委会主席、新华社摄影部主任徐祖根称,“华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之大,出人意料。中国新闻摄影人的业务水平已经达到能够与国际优秀新闻摄影人同台竞技的水平。他认为,“华赛”成功举办,打破了西方对国际新闻摄影赛事的垄断,丰富了国际新闻摄影赛事。“华赛”响亮地提出以“东方视角”建立评判标准,并将其体现在新闻摄影的理念与题材选择、主题确定上,初步确立了自己的文化标准与文化责任。 世界坐标与东方视角的统一 国际性的赛事首先需要国际化的视野,用国际化眼光体现中国特色是“华赛”要追求的重要目标。 一个有影响力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既是对人类现实生活痛快淋漓的反映,亦是对人类理想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华赛”努力打造的平台,除了促进全球新闻记者和摄影师的新闻摄影作品、学术信息交流和友好交往外,还承载着对外展示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从实际而言,要想使“华赛”拥有话语权,还必须扩大规模,不断提升影响力、权威性,毕竟像“荷赛”、普利策奖等老牌赛事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 “华赛”使中国摄影在更大范围里拥抱世界,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光明日报副总编辑赵德润认为,“华赛”加强了中外新闻摄影事业的交流,同时也是对中国新闻摄影走向国际大舞台的检阅,这是真正意义上具有国际水准的检阅。这个平台还将促使中国新闻实践“两翼齐飞,图文并重”的理念,不断创新报道形式,从而在正确引导国内舆论、积极影响世界舆论,让中国进一步了解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荷兰,即使是家庭主妇带着孩子去参观“荷赛”影展,讲解起来也是头头是道。这一现象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内化为人的精神内容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景观”。摄影界的有识之士提出,只有从小便接受视觉语言熏陶与训练的大众,才有能力去阅读那些好图片,而那些好图片也因为不断地被具备了读图能力的人所发现、所理解,而不断地增加价值。从摄影的镜像中去寻找中国与世界共通的语言——这是“华赛”要从“荷赛”成功的经验中所要吸取的最重要的内涵。 中国摄影人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以国际坐标筛选和重组中国摄影文化,实现中国新闻摄影价值观念与国际新闻摄影评判标准的协调、自主创新精神与国际先进摄影文化的统一。(作者为“华赛”组委会副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