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主城3座跨江大桥将通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8:46 重庆时报

  

主城3座跨江大桥将通车(图)

  时报图形李娟制

  地铁1号线开工、主城3座跨江大桥通车、人均住房6平方米以下双困家庭的住房问题得以解决……

  昨日,重庆发展和改革工作会举行新闻通报,市发改委副主任沈晓钟透露,明年全市将投资2850亿元,重点用于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重庆发展和改革工作会今日举行。

  医疗费门诊费今年最低

  今年我市开展了济困病房、惠民医院的试点,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大了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减轻了农村家庭就医支出。

  “全市医疗费、门诊费今年最低。”沈晓钟说。明年,我市还将加大基本医疗服务能力,让更多市民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同时,我市今年新转移劳动力41.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

  800亿助推“三百”工程

  市发改委将列出“三百”重大项目工程:政府主导项目、市场主导项目、重大前期准备项目各100个左右。明年,我市的投资将达到2860亿元,比2006年新增395亿元,增长率达到了16%。其中,800亿将用于推进、开工和准备三百个重大项目。

  将明确规定禁止开发地区

  明年,我市将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哪些地方应该开发、哪些地方应减少开发、哪些地方不能开发作出明确规定。

  重点开发区,即资源条件都能承载人类活动和发展的地区;限制开发区,即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宜人类大规模开发、占用的地区;禁止开发区的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如国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区。

  3000公里县际路完工开建三条铁路

  

主城3座跨江大桥将通车(图)

  正在建设中的重庆珊瑚长江大桥本报资料图万难摄

  明年,我市“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将初步形成:3000公里的县际公路工程全面完工;主城6座跨江大桥,其中珊瑚长江大桥、王家沱长江大桥、华村嘉陵江大桥,有望建成通车;加快轻轨三号线建设,开建地铁一号线。

  高速路建设依然是明年乃至“十一五”建设重点,项目达20多个,渝湘高速界石至水江段年内通车。1200公里在建高速路,明年初通270公里。

  开建渝利兰渝南涪铁路

  明年,我市将开工建设约350公里铁路。渝利铁路在湖北利川凉雾车站与宜万铁路接轨,将穿过江北、渝北、巴南、长寿、涪陵、丰都、石柱等区县,是构成沪汉蓉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工期4年。

  兰渝铁路的业主单位即将组建,为明年的开工打好了基础。研究报告表明,该线北起兰州,经陇南、广元,止于重庆,5年内建成,全长788公里,车速200公里/小时。

  南涪(南川———涪陵)铁路也将于明年开工。

  沙坪坝15分钟到解放碑

  滴水岩———牛角沱滨江路明年竣工,实现主城区嘉陵江滨江路全线贯通。从朝天门经上清寺到磁器口,将形成一条完整的沿江快速通道,沙坪坝直达解放碑只要15分钟。

  黔江舟白机场明年完工

  记者了解到,黔江舟白机场2100米跑道已经通过沉降观测,候机楼开建,完成投资已超2亿元,占总投资的65%,明年建成后与江北国际机场、万州五桥机场鼎足而立,形成我市“一大两小”的空港格局。

  人均6平米以下双困户住房不再愁

  沈晓钟介绍,明年我市将扩大廉租房的保障范围,解决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以下双困家庭的住房问题,还将改造120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屋。2010年,主城全部解决人均住房10平方米以下的家庭,解决远郊区县人均住房面积5平方米以下的家庭。

  同时,明年还将提供110平方米以下户型的普通商品房800万平方米提供给市民。5000户居住在恶劣条件下的农户,实现异地搬迁。

  明年还将加快“泽渝工程”的建设,两大提水工程:九龙坡铜罐驿和永川松溉镇提取长江水,将于明年竣工通水,通过200公里长的管道流入渝西地区,这些地区约有130余万人有需求,而该工程能满足180万人用水。铜罐驿工程供水范围包括九龙坡、沙坪坝、璧山、江津;松溉工程供水范围包括永川、荣昌、双桥。

  明年,重庆的电力将投产100万千瓦,电力问题将缓解。在建的155万吨煤田,明年力争开工165万吨。

  建20码头打造内河航运中心

  三峡工程的建成,使水运成为我市重点发展的交通方式之一,我市将在“十一五”期间建设20余座码头和作业区,以打造成长江上游的内河航运中心。

  根据全市经济工作会的安排,水运建设除了完成“十五”期间开建的主城区佛耳岩作业区、万州港江南集装箱作业区外,还将新开工建设寸滩作业区二期、乌江河口航道整治等10多个重点项目。整个码头和航道建设整治完成后,长江沿线的涪陵、万州、长寿、巴南、江津等区县(市),以及嘉陵江沿线的合川等地,将依托两江形成独具特色的码头产业链群,并以此辐射和带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本报记者陈龙华实习记者董杨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高敏采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