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许多流动儿童长大想当警察值得忧虑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9:50 浙江在线 |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眼里怎么看,心里怎么想,长大了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前途和命运。目前,我国0~14岁流动儿童多达1410万,其中跨省流动儿童339万。仅在北京,0~14岁流动儿童人数就达到了28.3万。他们的人生理想,无疑是观察世事,畅想未来的一个独特视角。一份最新调研报告显示,92.9%的流动儿童喜欢大城市的生活,94.7%的人希望获得大专以上学历。而多数人对其边缘地位表示不满,部分人存在自卑心理。尤其是多有被警察盘查的经历,有些人的父母还曾被遣送,对其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于是,教 师、科学家、警察、医生成了他们未来职业的首选,其中想当警察的人比例相当高。(2006-12-18中青报)警察,作为社会和谐安宁的保卫者,一直受到公众的尊重,是许多青年人选择职业的偶像。但警察在除暴安良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斗争中,亦面临着血与火的生死考验。有数据表明,已成为社会中最具风险的职业之一。流动儿童依然把它作为未来职业的首选,从感性上说我们理当高兴才是,为他们的勇于担当,甚至不惧危险的牺牲精神。可从理性上,我们不能不分析,作为流动儿童之所以长大了想当警察,却往往并非出于道义的担当和职业的操守,而是出于从小对于警察的恐惧,由此产生的羡慕,以及对强权生态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认同、接纳甚至想往。我至今未能忘怀2006年8月11日发生在北京街头,37岁的北京城管海淀分队副队长李志强和卖烤肠的小贩崔英杰的一场生死对决。更不能忘怀的是,在这场长期城管与游商之间的猫鼠大战中,孩子们的心理和视角。“城管来了!”3岁的李浩一颠一颠地跑过来用稚气的河南口音大喊。王利锁夫妇马上起身,把玉米和炉子往三轮车上搬。 “城管......” 6岁的王宏宽突然指着城管的车大骂了一句。妈妈被儿子的行为惊呆了,反应了几秒钟,她抄起一根木棍狠狠打在最疼爱的小儿子身上。6岁的王宏宽和3岁的李浩并不理解城管到底是怎样一些人,但是父母对城管的躲避令他们感觉到城管是自己的敌人。(8-15中青报《一个城管队长的最后五分钟》)当然,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恐惧和伤害的不仅如此。虽然作为共和国的公民,祖国的花朵,却仅仅由于系农民的后代,竟然不见容于为他们向想往的城市。自然这种城市的病态,源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困境。但对于多数生活在“城中村”的流动儿童来说,经济条件、公共设施、教育资源等方面与城市中心区的很大差距,以及面对一起上学的城里孩子拥有的“家长接送、买课外读物、辅导学习、请家教”等优越条件带来的相对歧视,他们打小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何况,由于生计艰难,他们还常常被家长当成出气筒任意打骂。这些,都可能使心理留下伤痕和阴影。但我以为给予他们心灵严重伤害的,最根本的还是都市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城市管制和强制下的权力暴力。多有被警察盘查的经历,有些人的父母还曾被遣送,是所亲历。他们可能更多的耳闻了公权滥用的丑闻和弱势者走投无路的悲剧。如发生在山西的刑警打交警,深圳的城管打城管事件。而警察权滥用最极端的事例,莫过于公民孙志刚的非正常死亡。警方,包括城管对公权侵犯私权的无情漠视和无所顾忌,对于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流动人口,只能传递出来更大的恐惧,并由家长传递给孩子们。以警告他们谨守规矩,不得越雷池一步,否则,冒犯了城市管制者的权威,不仅有被驱逐的危险,而且随时可能飞来横祸。结果,警察、权力、暴力、优越、威严—等等影像,就会烙印在孩子记忆的深处,作为人生理想的积淀物,成为长大之后的职业道选。或许,他们希望将来当警察,从而享受相对稳定和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自尊,从此摆脱父辈们的弱势地位,平等的享有公民免于匮乏和恐惧的自由权利。或许,仅仅出于“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权力欲,“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征服欲,乃至“皇帝轮流坐,今日到咱家”的报复欲。诚如是,许多流动儿童长大想当警察的理想就值得警觉,更值得社会反省。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由当下儿童可以推想20年后30年后的中国,能不令人忧心忡忡吗?作者: 刘效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