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一个承诺 山东一农家祖孙三代义务守护古墓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9:57 新华网 |
新华网济南12月20日电(记者 王海鹰)山东省蓬莱市一户普通的农民,祖孙三代34年来义务守护着一处西周古墓群,传承着一个普通又朴素的承诺。 1972年,蓬莱市村里集镇搞农田水利建设,刨出不少古代的瓷瓦罐。闻讯赶来的文物保护人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铜鼎、编钟以及陶器、玉器等文物数百件。经考察,考古人员确定这里是西周时期的古墓群。抢救性发掘结束后,考古队把看管古墓群的任务交给 了对文物事业十分热心、干事认真负责的柳格庄村村民于希芝。从此,方圆几十里的山村成为于希芝每天都要巡视的区域。每天早上,他就扛着一把自制的老式猎枪,背上装着枪药、水壶和望远镜的老式军用书包,围着附近四五个村庄巡查,风霜雨雪,从未间断。 墓地附近的农民种地、挖土、盖房、修渠时,难免会无意破坏文物。一次,邻村的村民挖土烧窑,挖出了一些陶器和铜器。于希芝反映给文物部门,并动员乡亲把文物献给了国家。“过了多少年以后,那个村的熟人跟爷爷打照面都不说话。”于希芝的孙子于云村说。 1986年冬的一天,84岁的于希芝巡查完古墓回到家中,一不小心跌倒在地,告别了人世。老人的儿子于耀宗接过了守墓责任。 那一年于耀宗56岁。作为村干部,他既要忙自家的活计,又要忙村里的事情。再忙再累,每天早上也能看见他的身影出现在埋葬墓群的这片山野中。 开始的时候,于耀宗骑自行车巡查,身体不好的时候就拄着棍步行。1990年,于耀宗的哮喘病恶化,可他放心不下古墓群,自己动手把自行车改装成三轮轮椅,每天摇着轮椅巡查,15公里山路要用4个多小时。附近几个村庄的沟沟坎坎,都留下了轮椅车深深的印记。 由于身体越来越差,1995年的一天,于耀宗郑重地对儿子于云村说:“我的身体不行了,守墓这个差事你要给我担起来!”于云村当天就接替父亲上山巡查。 1998年秋天,于耀宗去世了。临终前,老人拉着于云村的手,念念不忘:“一定要把古墓群看好了……” 爷爷扛着猎枪徒步上山,父亲摇着轮椅巡查,于云村每天骑着摩托车巡查。这看似轻松许多,但是随着近几年来盗墓以及倒卖文物行为日益猖獗,于云村也面临着更大的危险。 2003年春天,于云村上西山巡查时发现一个直径达1尺多长的洞穴。他怀疑这个土洞是盗墓者留下的痕迹,立即向蓬莱市文管部门汇报。省、市、县三级文物部门考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勘察、保护、发掘。 “考古人员在山上发掘了3天,老于三天三夜没敢合眼。现在盗墓的人多了,料想不到的事也多了……”于云村的爱人于兰芳说。 于家守墓是义务的,从于云村接手后,文管部门一年发给他300元补贴。“我不图这个,这些钱连油钱都不够,不给钱也无所谓,我还是会照样干”。今年45岁的于云村说,“爷爷、爸爸两代人都看得好好的,我不能让它在我这儿断了。我会天天看守这些古墓,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