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构筑农民素质教育载体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15:22 红网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文明的乡风应体现以人为本,反映时代精神,顺应历史发展。农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中方是一个典型的后发展山区农业县,农业人口占95%,这一县情决定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素质。笔者认为,只有精心构筑农民素质教育载体,形成全民参与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长效机制,用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这样才能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一、以能人带动为龙头,激活人员载体教育,树立乡风文明建设新理念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风文明建设也不例外。当前,部分干部群众认为乡风文明建设属上层建筑的范畴,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针对这种感性认识,要通过树立典型和群众身边的能人带动,发挥人员载体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农村营造生机勃勃、富于创新的思想文化环境,带动提高农民素质,上升到理性认识,树立乡风文明建设新理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激活干部带动。干部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带头羊”、“领头雁”,当地的发展如何关键看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要狠抓干部自身建设,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强化为民服务意识,促进干部带头接受群众监督,争做“文明代言人”。要求干部采取通俗易懂的理论教育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明晰思路、制定规划;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引领群众广辟渠道抓信息、看准时机闯市场、结合实际美环境;让农民在干部的带动下,树立和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我县今年来在开设的科局级干部进修班、中青班、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班中,除灌输最新的知识和行政管理理念外,重点就是培养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先、带动意识,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激活党员鼓动。广大党员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可忽视。要进一步明晰党员身份,实施党员“思想领先”工程,定期为党员“充电”,挖掘党员潜力,让党员自觉在各个方面树立典型,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指导党员广泛宣传党的政策法规、乡风文明建设举措等,对农民进行文明常识宣讲,引导村民认识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鼓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2004年来,县委在农村广泛开展“挂牌亮身份,致富奔小康”活动,对党员实行动态挂牌管理,为党员设立思想教育、文明卫生、科技推广、扶贫帮困等8个工作岗位,要求带头履行岗位职责,有效地提高了党员的“双带”本领。三是激活大户促动。“大户”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标杆、门面和招牌,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助推器。要立足实际,以培训、培养、帮扶等方式,大力培植农村文化、科技、文明等大户和致富带头人,使这些大户主动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由虚变实的生动实践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乡风民风,促动农民提高文明素质,树立文明意识和开拓、创新、竞争观念,主动承担起乡风文明建设的责任。据统计,5年前全县的各类大户还不足400户,但在宣传部、团县委等单位牵头组织跨世纪青年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和推行文化大户制后,利用大户现身讲学和农民素质培训教学资源实施培训,以自然村为单位,通过自我推荐和群众评选相结合的办法,选出1—2名积极性高、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作为文化大户,由文化大户每周组织村民开展一次读书读报或科普知识宣讲活动,现在,科技种养大户已发展到1100多户,文化大户发展到177户。

  二、以政府投入为依托,强化阵地载体教育,搭建乡风文明建设新平台

  

  强化农村阵地载体功能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过来,国家对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虽然很大,但始终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要以政府的投入和扶持为依托,借助阵地载体的教育功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素质培训,搭建乡风文明建设新平台,让最新的政策知识和健康文化融入农村千家万户。一是强化学校社区阵地。学校和社区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桥梁和纽带。要以学校为阵地,以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开办农民素质培训“流动课堂”,加大对农民学习骨干的培养与挖掘,以此感染、带动其他群众;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以“学生带文明回家”影响家长乃至村民的品行。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主体,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便民服务和社会救助,强化和激发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2003年,我县成立劳务输出和农民素质培训联席办公室,专门负责有计划地培训农民,每年在各个乡村组举办农民素质培训在150场次以上,目前已经培训农民3.4万余人次,输出劳务1.28万多人。今年来,县委宣传部、农业局、科技局等单位依托学校,以“流动课堂”的形式,开展形势理论教育47次、实用技术培训110多场次。二是强化文化设施阵地。完善的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支撑。以政府扶持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坚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的要求,搞好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创办多功能于一体的宣传文化阵地。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推进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村村通”工程。在农村建立文化广场和体育活动场所,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新风尚、新成就,组织农民健身和竞赛活动,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我县在推进乡镇文化活动服务中心建设中,做到“三统一”(即统一建筑风格、统一文化功能、统一文化标识),有效地提升了文化阵地的品位。荆坪文化大院坚持高标准建设,内设有图书馆、阅览室、展览室、多媒体室、活动中心等,成为我县乃至怀化市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一大亮点。目前,我县基层文化阵地总面积达到41万平方米,拥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22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10个,公共文化大院7个,公共图书馆12个,戏台35个,村文化活动室97个,农民休闲文化广场3个,报栏191个等,实现了79%的村通有线电视。三是强化业余团体阵地。业余团体是农民开展各类活动的“大本营”。要扶持农村业余剧团发展,着重保护和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整理民间文化艺术;组建老年协会、红白喜丧事理事会、电影放映队等群众组织,改变传统观念,倡导文明新风。安排县、乡职能部门加强对农村业余团体的管理,提供支持和优质服务,吸纳广大群众踊跃参与。近年来,我县先后扶持组建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48支,形成了“一乡一品”的格局,使铜湾霸王鞭、桐木阳戏、蒿吉坪茶山鼓、荆坪傩戏等特色文化脱颖而出;全面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组建8支电影放映队巡回放映2300多场次,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三、以文明引导为重点,优化活动载体教育,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新品位

  

  活动的开展成效是反映乡风是否文明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乡风文明建设,要克服虚而不实、空对空的瑕疵,必须精心设计和优化活动载体,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农民群众,寓教于活动中。活动载体的设计,必须突出文明主题,整合潜在资源,优化活动形式和内容,确保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倡导文明创建和提高农民素质,以此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新品位,激发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一是优化文明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建设最核心的内容。要打破就创建而创建的工作思路,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进行创建。丰富“三讲一树”(即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创建活动的内涵,引进企业参与,搭帮企业的可用资源,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思路和方式,以评促创,引导村民树立创建意识,掌握创建方法,使乡风文明建设形在物质改造,神在精神升华。利用文化部门的文艺资源,用生动活泼的小节目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和教育农民群众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树立社会新风尚,形成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新风气,为文明创建服务。近些年,我县在209国道中方段和223省道泸阳段沿线7个乡镇突出开展“文明生态走廊”创建活动,通过建立文明管理公约、开设公民道德建设课、开展“五化”(即硬化、美化、净化、绿化、文化)建设等,为新农村建设搭好了基本构架,也给群众带来了实惠。二是优化文化体育活动。通过鲜活的文化体育活动反映的主题教育是农民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借助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文化艺术教育和文明素质教育。挖掘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文体活动项目,利用农村集市、草坪、礼堂等资源,开展墟场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家庭文化、体育赛事等不同方式、不同对象、不同规模的文体活动,开展使群众文体活动方式向公共活动方式拓展,逐步提高农村文体活动的品位,用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体活动来凝聚群众,吸引群众,提高群众素质。2004年来,借助有效的场所设施,累积举办农村墟场、广场、舞台等文化活动达1100多场次。今年举办的“五一”、“十一”广场文化活动涵盖了猜灯谜、接力赛、腰鼓大赛等群众喜好的活动,吸引了附近2万多群众参与和观看。三是优化“五下乡”活动。跳出娱乐型的“小文化”框框,深化和丰富“五下乡”活动内容,发挥“文艺轻骑兵”、巡回宣讲团和宣传小分队的作用,结合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等基层热点和“改陋习、树新风”活动,引入科技、教育、扶贫、普法、计生等人文学科,开展秧歌、书法、演讲会、劳动技能大赛、文艺演出等活动,构筑“大文化”框架,更多层面地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做到以娱乐型教育农民,以实用型引导农民。我县在组织“五下乡”活动时,充分发挥巡回宣讲团和宣传小分队“短、平、快”的优势,结合基层热点,利用其每年开展内容丰富的宣讲活动120多场次,发放资料5万多份,增强了活动的品位和效果。

  四、以制度坚持为保证,创新机制载体教育,凸显乡风文明建设新成效

  

  乡风文明,贵在坚持。建立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是乡风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乡风文明,不能满足于一时的大轰大嗡和几次临时性的活动,而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创新乡风文明机制建设,以坚持制度机制为保证,发挥机制载体教育功能,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创新健全参与机制。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或单个人不可能建设文明的乡风。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乡风文明建设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对具体的条、块实行量化考核,强化各级的责任指标,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使群众自觉参与乡风文明建设,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我县宣传部专门制定了《乡风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对文、教、卫、体等15个单位从思想道德、农民素质、农村社区、群众文化、居住环境、社会治安6个方面明确了目标要求,进行细化任务,纳入年终统一考评。二是创新健全投入机制。树立“盘活资源”的理念,建立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财政预算,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代拨等方式下拨到乡村,并采用市场运作广纳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群众将更多的注意力、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多渠道的投入,使农民懂得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激励农村广泛自筹资金和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去年来,我县有13个乡镇在投入有限资金的基础上,引导群众自筹资金30多万元,开展以“五化”(即绿化、硬化、净化、美化、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街道集中整治,基本达到街道清洁、摊铺规一、墙壁美观、排污流畅的标准,整个面貌焕然一新,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文明素质。三是创新健全激励机制。立足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扎实推进“文明信用农户”评比活动;立足于育民、富民、智民、塑民,开展“十星文明户”、“新风示范户”、“五好家庭户”等评比活动,专门出台评比标准和奖励办法,激励和引导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爱岗敬业。我县每年由县委宣传部、文明办、妇联、司法局等单位评选出一批乡风文明方面的“十佳”典型,为他们披红挂彩,颁发牌匾和奖金,既引导村民争先进、赶先进,又启发村民自觉参与乡风文明建设。

  (作者系中共中方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稿源:红网 作者:蔡教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