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谁是教育系统里的冷漠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20:00 光明网
孙安东

  中国青年报11日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与以往的年代相比,当下青年普遍对大学母校的印象改变了,众多大学毕业生谈起母校时感情淡薄。做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我不禁悲从中来,一种源于“身在曹营”的不良预感终被无情证实。

  然而有“果”必有“因”,要解决“果”的问题,就必须先致力于“因”的探究。显然,“冷漠”应该是由学生与学校双边博弈后的逻辑选择,而绝非是无根无源的集体无意

识的“道德变异”。与过去相比,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质职能并没有发生转变,学生与学校也本无“世仇”,那么发生转变的究竟是什么呢?从社会心理学上讲,什么样的人际纽带塑造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例如“工作纽带”造就了“工作关系”,“物质纽带”建立了“物质关系”,“情感纽带”就成就了“情感关系”等。在这些纽带关系中,“工作纽带”只是短暂的形式上的关系,而“物质纽带”更是货币符号层面上的瞬间关联,只有“情感纽带”才是稳定长久的精神依托。

  那么当今的教育关系又到底是个以什么为“纽带”的关系呢?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熊丙奇认为“目前的教育让学生对任何人都淡漠,都功利”,我们看到,当学生还处于的启蒙教育期时,家长们便早已将金钱、分数、学习促成了“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兴趣、亲情这些“人性种子”便被过早地扼杀在摇篮里了。而高等教育时期就更是变本加厉了,奖金、推优保送、就业率等这些赤裸裸的“物质纽带”便成为维系当今高等教育系统的“钢筋铁骨”,坚韧而不催!

  从表面上看,这一切不满之现状似乎都可归咎为“罪在人责”,然而仅从情感的角度来讲,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无论哪一方,有谁会真心实意地惟愿传统的教育关系逐渐被异化为纯粹的“知识贩卖”甚至是“文凭贩卖”的关系?历史已经证明,当本真的人性遇上刚性的制度时往往是处于被动的,欧洲中世纪的封闭教条促进了禁欲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时期的开放制度却开启了纵欲主义的洪潮。

  在今天,教育产业化机制和不够成熟的市场准入规制才是酿就“冷漠”这个“果”的终极之“因”,所以若一定要问谁才是高校最冷漠的人,在我看来,这世界根本就没有纯粹“冷漠”的人,只有“冰冷”的不够完善的制度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