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节能降耗谁来“把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6:27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我想打听一下,有没有为节能降耗提供诊断、设计等方面服务的专业机构?”12月上旬,记者在吕梁市某煤焦公司采访时,该公司负责人问。

  前不久,这家公司被当地列为“十一五”期间节能重点企业之一,政府对其下达了节能降耗的硬指标。这位负责人在表示积极执行政府决定的同时,有些犯愁地说,节能改造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当前市场上的节能产品和技术倒是挺多,但自己公司内部缺乏专业人才

,如何确保选用到最适宜的产品和技术,做到以最少的资金投入产生最佳的节能降耗效果,是个问题。

  “如果有一个专业的节能服务机构,像医生般为我们把脉,对症下药地开出一剂节能良方,这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该负责人说。节能市场呼唤“专业医生”这位负责人没有从记者这里得到渴求的答案,而他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在对省城部分企业、机关、学校走访后,记者注意到,限于规模和实力,除个别大型企业外,绝大多数单位均没有条件和能力专设一个负责节能工作的部门,普遍存在着市场信息不畅、人才技术缺乏等诸多方面的节能阻碍。缘于此,不少单位只能局限于做一些浅层次的节能文章,如尽力防止“跑冒滴漏”、努力杜绝“长明灯”“长流水”、将普通的白炽灯更换为节能灯等。而有些单位尽管也进行了一些节能技术的引进和节能设备的改造,却往往是钱花得不少,节能效果则不甚理想。

  专家介绍说,节能降耗是一篇内涵丰富、专业性强的大文章,绝不仅仅只是拧紧水龙头、换几盏节能灯这般“小打小闹”,还包括对技术设备、生产流程、管理方式、计量方法等各个方面实施深层次的节能诊断、设计和改造等。一套科学合理的节能实施方案,会以较少的投入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位节能问题专家将我省节能市场的现状形象地比喻为“缺医不少药”———市场上,节能产品和技术之“药”可谓种类繁多,但由于缺乏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服务,作为“患者”的用能单位往往一片茫然,无所适从。这位专家认为,不可能强求所有用户都谙熟节能技术和产品,为此,专业“节能医生”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通过他们为用户节能降耗细细“把脉”、认真“诊断”,对症下药地施以“良药”,这将是确保我省节能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之一。“节能医生”缘何门庭冷落通过进一步的采访,记者了解到,其实,我省2002年时已在省里和部分市组建起了一支专业的“节能医生”队伍———节能监测中心。该中心隶属于经委系统,主要职责之一就是依据有关节能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为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提供监测、评价、提出整改和处理建议等一系列的节能服务。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也就自然不会更多地去关注“节能医生”,这使得节能监测中心尽管已成立数年,但主动登门要求“把脉”的节能“患者”寥寥无几,大多公众对其还是比较陌生。

  而随着节约能源、杜绝浪费意识的逐步深入人心和政府关于节能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可以预见,今后,我省广大企业、机关、学校等关于节能服务方面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节能医生”对于指导、帮助用能单位科学节能和推进全省节约型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作用将日渐凸现。为此,加快我省“节能医生”的建设步伐势在必行。

  采访中,专家“支招”说,一方面,应通过更新监测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强化省、市及主要耗能行业节能监测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节能监测中心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本领;另一方面,仅靠节能监测中心这一家官方“节能医生”的力量显然“独木难支”,应以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有识之士投身节能服务产业,让更多的“节能医生”涌现而出。事实上,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节能服务业潜力巨大、前景看好,从长远来看,投资其间者将会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为“节能医生”成长创优环境记者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末,北京、上海、山东等发达地区已出现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势头良好,目前,仅北京市就有此类“节能医生”公司达数十家之多。而调查表明,我省至今尚未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节能服务公司。

  专家告诉记者,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成功实践表明,专业节能服务公司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这类公司向客户销售的不是简单的产品或技术,而是一揽子的服务,因此,对其整体实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既要求这类公司熟悉各类节能产品、了解各种节能技术、掌握相关节能信息和知识,又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服务水平、较强的节能技术集成与管理整合能力等。对这一点,计划投身节能服务产业的人士必须得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专家同时认为,让“节能医生”队伍在我省快速发展壮大,很关键的一点是,政府应努力为其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一方面,应当研究制定扶持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税收、贷款、融资等相关优惠政策,为这一新兴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有力助推。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能源的责任意识,从而使要求接受节能“号脉”能够成为越来越多单位的自觉行动。对于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则应当出台制度,要求它们必须定期强制性接受“节能医生”的“诊断”。

  本报记者 范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