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麻风村沧桑五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07:20 长沙晚报

  1953年10月,张家界市永定区(原名大庸县)选址城外海拔650多米的麻空山,建立了当时令人谈“麻”色变的麻风村,将麻风病患者集中隔离治疗。本报记者近日探访了这个与世隔绝半个多世纪、几乎被人遗忘的村落——

  

麻风村沧桑五十年

  赵浓妹住进麻风村,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着丈夫。均为 贺文兵 周和平 摄影报道

  

麻风村沧桑五十年

  用水问题成了困扰麻风村最头痛的问题。

  18日一大早,刚刚到任张家界市永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主任的侯啟年,带领麻风病防治科科长覃锐,踏上了距城区17公里的麻风村征途,作为该村的惟一外联机构,给这个特殊村落送去一份例行的关爱。此前,如此爱心接力棒默默地递过了52个春秋。

  本报记者和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一道,走访了这个与世隔绝了半个世纪几乎被人遗忘的村落。

  沧桑半世纪

  张家界市永定区原名大庸县。据永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麻风村的成立,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麻风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所采取的措施。1953年10月,根据麻风病患者的实际情况,该县选址城外海拔650多米高的麻空山,建立了当时令人谈“麻”色变的麻风村,将调查发现的麻风病患者,实施集中式隔离治疗,并为其生活提供帮助。为了方便救治工作,政府相应成立了疾控中心的前身——皮肤病防治所,配备了专业工作人员,其办公地点也设置在麻风山。麻风村建成投入使用后,收治的村民最多达203名。

  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经过精心治疗和广泛宣传,人们开始认识麻风病,渐渐消除了对麻风病的恐怖感,治愈后的村民一个个返回家园,融入社会。到1982年,村民由200多人减至32人。1986年,皮肤病防治所也从山上搬到城区,山上仍留下小部分村民,这些人患有兔眼、面瘫等畸残后遗症,丧失了劳动能力。他们由疾控中心负责救助和管理,中心也成为麻风村惟一与外界联系的单位。

  到目前为止,麻风村仍有村民17人,其中常住村民10名。这些村民中,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也有近50岁,居住时间最长的有近半个世纪。

  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张家界市永定区西行17公里,便到了麻空山山脚,一条简易马路蜿蜒伸到山上。据随行的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麻风村通往外界的惟一一条路,全长5.2公里,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

  沿马路迂回而上,汽车在颠簸中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攀爬,一排残檐断壁突然进入视线。“那是麻风村早已废弃的建筑物。”工作人员提醒,麻风村就在眼前。置身麻空山顶,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遍山枯黄的柴草呈现出一派荒凉的景象。

  闻得鸡鸣犬吠,越过一道小坡,麻风村寂静的山空顿时多了份生气。说麻风村,其实就是3栋略显破旧的平房,其中一栋为杂屋。陌生人的到来,很快吸引了村民的好奇,或坐轮椅或一拐一拐,几个留下了后遗症的村民又笑又问迎了出来。“呵呵,你好!”见来了疾控中心的“常客”,村民显得特别友好。

  据介绍,村里的7户常住村民,其中有两对为夫妻。村民之间非常和睦,互帮互助。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在附近开辟的近10亩地里栽种玉米和蔬菜,供村民“享用”。村民没有经济来源,靠政府每人每月提供100元的生活费过日子,米、油、盐、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均由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代购送上门。在这里,村民没有逢年过节的概念,一天吃两餐,他们心中无所期盼。除了部分山下亲人偶尔上山走访外,永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一月来一次,是这里的“常客”。

  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麻风村早已通了电,后来有了水井,村里还可以收看电视。电视新闻也因此成了村民了解外面世界的惟一“窗口”。

  义务“村长”

  现年73岁的陈德云德高望重,在村里威望很高,自然成了麻风村的“村长”,负责与疾控中心的联络工作,管理村民的日常生活。说是村长,其实全是义务活,没有任何工资报酬,也没有村用公款支配。

  “呵呵,我原来当过武警,有过美好的过去,没想到患上了麻风病,后来一切都改变了。”这位留有兔眼后遗症的“村长”心态很平和。据其介绍,他老家在永定区枫香岗乡,1955年,他入伍成为长沙的一名武警。因患麻风病,1964年他退伍回老家治疗。为了不影响妻子和子女的生活,两年后,他主动承受了与妻子离婚的痛苦,一离就是20多年没有联系。直到1987年儿子结婚,妻子经多方打听才取得联系。今年10月,远在长沙的妻子带着子女和孙女,看望了他。“孙女还在俄罗斯留学呢。”“村长”说。

  最幸福的家庭

  “我做不了什么体力活,生活就全靠老婆照顾了,几十年来,她对我一直很好。”谈及自己的家庭,今年63岁的村民姚育英一脸的幸福。因后遗症,他双脚被截肢,前几年被安装了假肢,双手则几乎只留下了掌心,丧失了劳动能力。走进姚家,5间平房简陋却不失整洁,一台小彩电摆在显要位置,看得出这也是这个家庭最值钱的家当了,也算是全村最“殷实”的家庭了。

  “我和老婆都是1970年住进麻风村的,防治工作人员牵线搭桥,1980年我和她结了婚,老婆还小我7岁,身体几乎没留后遗症,现在仍是村里的‘劳动力’,我家装了电话,还喂了猪呢。”姚育英对生活非常满意。由于妻子不在家,姚育英一拐一拐坐定后,费力地点着木炭招待客人。“你和老婆这么多年真没吵过嘴?”记者问到。“她发牢骚,我就让着。”姚育英呵呵笑了起来。说完,还拿出一台藏在内屋的无线电话机给记者看。据悉,这是全村惟一的电话,其用途也就是和疾控中心保持联系,一个月的电话费也就2至3元。

  最有情义的妻子

  麻风村最有情义的妻子莫过于赵浓妹了,1981年,因患麻风病,丈夫住进了麻风村,她作为健康人,为了照顾丈夫,一起跟着住了进来,一住就是20多年。

  “我要照顾他到死!”年已六旬赵浓妹指着丈夫杨祖福告诉记者,话语简单,却情真意切。因后遗症,今年73岁的杨祖福一双兔眼,四肢严重萎缩,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全靠妻子照顾。“我和她是1960年结的婚,家里有两个子女,都已成家,但条件不好。为了我,她跟着住进了麻风村,平时难得的荤菜,她都几乎让着不吃,给我吃。”杨祖福对妻子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赵浓妹是全村惟一的健康村民,也是村里很重要的劳动力,村里的忙还要靠她帮,但她毫无怨言。

  最孝顺的村民

  现年近五旬的汤敬华是全村公认最孝顺的儿子,尽管自己因后遗症截掉了双腿,靠轮椅“走路”,但照顾患精神病的母亲却是一点也不马虎。

  “弟弟长大了,要出去打工赚钱,妈妈没人照顾,1990年就送了上来,一直由我照顾。”汤敬华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弟弟成家了,但家庭条件不好,帮不了什么忙,有时上来帮帮体力活。”“他照顾母亲很好,尽管母亲精神病不太清楚,他从不嫌弃,洗衣服、做饭……样样行。”村长陈德云对汤敬华评价很高。据介绍,汤敬华住进麻风村已30年了,现在也是全村中最年轻的村民。

  村盼:期待爱心帮助

  永定区麻风村走过了风风雨雨的53年,半个多世纪中,一批批默默无闻的麻风病防治工作人员,曾在村里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劳动,因为歧视和不理解,他们遭来了社会冷眼和不公正待遇。年已五旬的张明亮就是其中的代表。据侯啟年介绍,1975年从湖南中医学院毕业后,张明亮就义无返顾踏上麻风村,在麻风村一线一干就是33年。

  麻风村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期待社会更多的爱心帮助。侯啟年告诉记者,此前,麻风村得到了澳门慈善机构的帮助,有了水井和电视。现在,由于水井漏水等原因,村民喝水需要自己提,且越来越不方便;因没变压器等配套设施,村民用的电还是临时性的,没有保障;不少村民存在后遗症,村民仍需要轮椅、假肢等残疾人所需设备;在生活费上,政府提供每人每月100元的费用,仍不够村民开支等。如果,您能为这个特殊的村落奉献一分爱心,请与晚报热线联系(0731-2205000)或与当地疾控中心联系(0744-8591155)。

作者:记者 周和平 贺文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