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职业院校要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13:22 青年时讯

  职业院校的产品不是学生,而是课程

  “有一段时期特别是上个世纪的80和90年代中期,我们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一个供给导向,我培养出来的人找就业渠道,不是根据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职业岗位的需求,来培养的,包括培养模式,教学内容,都不完全是需求导向,我培养出什么人,向社会输送,根据我所设的专业及情况有很大不同。建立需求导向是职业教育中一个必须确立的发展

理念。”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在“2006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的主题演讲中强调职业学校要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的重要性。

  刘占山强调:“必须要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是比较传统,比较陈旧,虽然这些年在有些专业里有创新,特别是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过来,比如说先后学了很多包括北美的开发模式,包括英国的课程开发模式,引进了不少,但还没有成体系地进行变革。这里核心的问题是职业教育这种技能型人才该如何培养,该教给他什么东西,这里我们应该说有很多院校的专业提出很多任务导向任务趋动,项目教学等等,理念上有很多,现在需要把这些整合起来,真正建立起新的课程开发方法,用新的方法构建体系。这个方法是你所设的专业,一定是社会需求的专业,你专业培养的人才面向的是什么样的职业岗位群,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了解,对职业岗位进行职业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在一定的阶段内我们从事这样一个岗位的人,通过什么手段实现职业能力。”

  刘占山介绍:“国外职业院校基本上每个院校都有一个课程开发小组,就是专门根据不同人群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设立一套课程。职业院校经营什么?我们传统说学校的产品是学生,现在不对,职业学校的产品是课程,不是学生,为什么到这个学校来学习?你有这样的课程,反映了职业发展的要求,我才到你这儿来学习,或是你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学生是学校的合作伙伴,学生是学校的客户,你必须从满足客户需求提供最好的课程最好的服务,这是学校应该做的。”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北京教科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邢晖认为,职业教育主要是就业教育,因此,它与行业的关系比其他任何一种教育都要密切。

  邢晖在“2006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接受记者就“职业教育如何与行业接轨”的采访时表示:首先,应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产教结合和订单式培养制度。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是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因此,必须以企业为依托,深化产学合作,完善产教结合,实施和推广订单式培养制度,不断强化和加深行业企业行为。一是要建立像‘行会’、“行业指导委员会”之类的中介组织,由松散的外部联系过渡到实质上的有机互动。二是要提倡学校建立校企联姻的有效机制,密切与市场和企业的联系。三是要在北京市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训实习基地,鼓励“前店后厂”、连锁办学等新模式,提高职业学校的专业化水平。四是要建立职业指导制度,构建政府统筹、社会广泛参与、各方通力协作的毕业生就业网络体系,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其次,要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实施“两种证书”的教育制度,也就是学生毕业的时候,既拿到学历证书,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政策上,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值等价。比如,高级技工待遇相当于或高于大专毕业生,技师相当于或高于本科生,以此改变“重学轻工”的弊端。应该发挥职业院校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不要人为地认为职业教育不如学历教育,本科教育

  清华IT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孙元凯博士在“2006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的主题演讲中谈到了就业问题,他非常赞同把职业教育单列:“我们的学校从一个专科升到高职再升到本科,后来起个名字叫三本,是谁造出来的?人为的把它定成层次上的区别,认为职业教育不如学历教育,本科教育。”

  孙元凯告诉记者:“在中国IT产业,需求紧缺和供给过剩并存。45%%的毕业生不能完成一次性就业。我们在调研时与400多家企业接触,几乎一半以上的企业埋怨招聘不到‘我需要的人才,招聘到了也要进行3~6个月的培训,培训后能否留住也不确定。以前招聘的是本科生,发现本科生来了只会说不会做,就增大人力资源的成本招研究生,研究生来了后更会说还是不会做,只能抬高工资挖隔壁的墙角。’造成企业研发的工资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低。毕业生也很迷茫,刚毕业没有经验,没有工作哪来的经验,就考研。过度教育带来极大的浪费。高昂的自信心,美好的青春,不菲的资金等。两年后面临同样的问题。在中国所折射出来的毕业生就业率低和企业需求旺盛是一种结构性的矛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