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与大国关系取得突破 赋予中美关系新内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1日14:26 中国新闻网

  

中国与大国关系取得突破赋予中美关系新内涵

  资料图: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十月八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中新社发 毛建军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12月21日电 《瞭望》周刊刊登文章盘点了2006年中国外交的亮点,中国在与大国的关系方面取得全面突破,赋予中美关系新内涵,中欧关系走向成熟与务实,中俄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中日政治和外交僵局解冻。

  赋予中美关系新内涵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006年4月,胡锦涛在就任国家主席后对美国进行的首次国事访问中,引用李白的诗句,表达了中美两国能够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的乐观态度,描绘了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全面发展的前景。

  一年来,中美高层会晤频繁,战略对话定期举行,军事互访也已恢复,两国外长之间的热线联系不断。此外,美国国务卿、副国务卿、财长、贸易代表等多次访华。中美相互之间的战略沟通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阮宗泽认为,目前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较长的相对稳定发展期。尽管有争议和分歧,但总的来看,中美关系在向前推进,各方面的合作均在深化,这为下一阶段两国关系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评点胡锦涛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时,阮宗泽认为增加了中美两国的战略互信,调动了更广泛的舆论来关注中美关系,为中美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胡锦涛对布什总统使用“利益攸关方”的说法做了补充,认为中美双方不仅是利益攸关方,而且更应该是建设性合作者。所以双方应共同努力,全面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

  在军事关系方面,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上将7月访美,这是自从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以来最高级别的中国军方领导人访美。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钱利华评论说,中美军事关系“处于2001年以来的最佳状态”。而近期举办的中美联合海上搜救演习,标志着中美军队之间的军事透明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此外,在中美最敏感的台湾问题上,吴建民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王缉思都认为,2006年美国虽然有向台湾出售军备等问题,但总体上看对于台湾出格的举动,美国都给予警告,中美关于台湾问题基本处于风平浪静的状态。

  中欧关系走向成熟与务实

  2006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走向成熟与务实,也是中国外交的亮点。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06年双方领导人互访密集,双方部长级会议、副部长级会议已经机制化,中欧关系呈现出战略性、稳定性、全面性和长期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冯仲平对《瞭望》新闻周刊指出,中欧关系的迅猛发展,已成为近年来大国关系变化和调整的一个重要特点。中欧构建战略伙伴关系,对双方来说,均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9月,温家宝总理对芬兰、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进行访问,并出席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九届中欧领导人会晤。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声明表示,双方同意启动有关新伙伴合作协定的谈判,以充分反映当前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广度和深度。

  在12月11日结束的欧盟外长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对华关系决议,重申欧盟将继续致力于深化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决议中还称赞中国的“和谐社会”理念,这是欧盟部长级会议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公开赞扬“和谐社会”理念。

  在阮宗泽眼中,中欧关系呈现两个鲜明特点:首先,制度化不断加强,对话渠道在扩大。中欧之间高层接触与互访频繁,此外还有13套定期对话机制,涉及双方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同时,亚欧会议也为双方提供了进一步互动的空间。其次,双边关系朝全方位拓展。在经贸方面,欧盟与中国互为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政治、科技、人文交流等方面成效显著。5月,欧盟、中国等正式启动“国际热核计划”。中欧科技年活动也于10月拉开帷幕。中欧双方还加强能源和交通领域战略对话,确定在气候变化领域建立伙伴关系。随着欧盟成员国相继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中欧人员往来空前活跃,大大增强了中欧关系的民间基础。

  阮宗泽说,中欧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的,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中国来说,与欧盟的关系是中国大国外交的关键一环。

  但冯仲平指出,在影响中欧关系发展的问题中,贸易摩擦问题最为严重,有待双方妥善应对。

  中俄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6年3月22日,内着黑色高领毛衣、外穿深色西服的俄罗斯总统普京来到河南登封少林寺。在练功房,普京观看武僧们的表演后,一个武僧请他击打腹部,试试腹肌的强度。但普京只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最好不打,会突然弹回来的”。普京还提出与武僧们合影,并把一个8岁的小沙弥扛在肩头。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接下来的2007年将是俄罗斯的“中国年”。裹着中俄国旗的中国熊猫和俄罗斯棕熊挽手同行。

  中俄互办“国家年”是由两国元首共同倡议的。在过去的一年,中俄成功举办了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俄罗斯国家展、体育竞赛、文艺演出等200多项“俄罗斯年”活动。吸引了50多万中国人参加,在中国掀起“俄罗斯热”。

  在“俄罗斯年”活动的带动下,中俄各级别交往十分密切。两国高层交往密度创下前所未有的新记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胡锦涛主席和普京总统已四次会晤。

  中日政治和外交僵局解冻

  对日关系也是2006年中国外交亮点之一。吴建民认为,今年中日关系出现转折性变化,安倍晋三就任首相后的首次访华是中日关系的新起点,结束了5年来的僵冷局面。

  在2006年,中日关系能从小泉政权时代被形容为“除战争期间以外最差”到出现转机,与中国政府始终从战略高度,认识并积极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密切相关。即使在两国政治关系陷入僵局时,中国仍积极推动、扩大与日本国民、财界、政界的交流对话。

  安倍内阁成立后,中国总理、外长即致电祝贺。中国驻日大使王毅在东京表示,只要日本领导人作出决断,“北京的大门随时敞开”。安倍此行是在日中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实现的——面对新情况,中国对日外交再度表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战略互惠伙伴关系”新概念,预示着东亚两大国关系的新黎明。

  阮宗泽认为,安倍此次访华非同寻常,两国高层互访中断已久,此次领导人在北京会晤主要目的是透露善意,营造改善中日关系的良好氛围。中国外交部发布的消息中特别提到,“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这句话清楚地透露了中日双方要改善两国关系的良好意愿。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双方都同意要排除障碍;其二是双方都认可要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这既显示了中方的诚意,也表现了日方在中日关系上的一种姿态。”阮宗泽说。(王海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