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艋舺”:寻找台北城市繁华的起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2日22:29 新华网

  新华网台北12月22日电(记者 陈键兴 茆雷磊) 冬雨霏霏,穿过贵阳街,走到华西街,不用打伞,走在骑楼下,可以亲近每一间质朴而丰盈的店铺。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街对面有一处华美的庙宇——龙山寺,雕梁画栋,周遭却是新式的楼群。

  这是台北市万华区的一片街区,街道不宽,行人不多,市面上也不是很热闹,街市和飘着的细雨组合成一幅静谧的水彩画。很难想象,万华,是这个城市的起点,在一百多年

前曾经极度繁华。日前,记者抵台进行“台湾都市建设与管理”专题报道,第一个探访地点就选择了这里。

  万华最初的名字叫“艋舺”,原意是早年附近的高山族人所用的叫“Manka”的独木舟。清代以后,来自福建泉州的移民进入今天的贵阳街一带,建立拓垦据点,渐成聚落和市街。高山族人划着独木舟循淡水河前来与汉族人进行交易,岸边常常聚集了许多独木舟,“艋舺”因此得名。清乾隆末叶至道光初年,“艋舺”凭借贸易活动的繁盛迅速兴起,也奠定了台北城市发展的根基,渐渐成为台湾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终于在1875年,清政府正式允准设置“台北府”,府城地点就选在临近“艋舺”的空地上。

  今天,淡水河上独木舟云集的景象早已是遥远的记忆,连淡水河也被高高的堤岸遮拦起来,台北市的商业中心区几经转移,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再提起“艋舺”当年的鼎盛风华。

  在万华区生活了20多年的张先生对记者说:“以前有句谚语,‘一府(台南)二鹿(鹿港)三艋舺’,这个地方过去真是很繁华的,现在已变成一个很老的社区了。”岁月流转,“艋舺”在时间的走廊里变得沉默了,甚至是凋零了。走在街头,已经几乎搜寻不到任何历史的痕迹,只有那些“掩藏”在现代都市建筑中的老庙宇还留有一点旧时的风情。

  “艋舺”在崛起后又迅速地没落,在台北近20年来的都市新发展中还一度因脏乱备受诟病,这种变故有着复杂的原因。所幸的是,与台北市其它区域相比,这里保存了更多的闽南民风,恬淡而从容,敦厚而释然。记者穿过万华区里几条交错的老街,感受到的是一种舒缓和平静。虽然老旧的民居早已被现代的楼宇取代,但龙山寺依旧香火旺盛,许多老住户每天都会到这里虔诚膜拜。虽然这里没有了商家云集、人流如织的喧嚣,但贵阳街上还开着不少的老店铺,默默经营着传统风味的货品。

  多少年来,历史的记忆在台北现代都市的扩张中风化、消逝,是许多台北人心中的痛,“艋舺”就是一例。这样的反思逐渐转化为台北人在都市发展中的一种观念,万华在追忆“艋舺”中开始了重生的历程:广州街、梧州街、华西街和西昌街的四个传统夜市进行了改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光人潮;台北鸟街、青草巷等传统商业街,也精心设置了各具特色的商业主题;康定路口一处废弃的煤气工厂得到了保护性开发,打造出“台北市电影主题公园”的公共艺术空间……

  “艋舺”的故事,是台北城市日记的第一篇。无论往日的绝代繁华,还是今日的努力重生,都真实记录了台北城市经营的足迹。即将卸任的台北市文化局局长廖咸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认识历史对我们的意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从历史中看到当前,重新找到创造的空间和能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