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苏丹,巨变中的非洲大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00:04 环球时报

  作为有着25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3400多万人口的非洲第一大国——苏丹留给中国人的印象大多限于象牙、苏丹红茶,还有连年战乱。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今天的苏丹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喀土穆每天都在变化

  苏丹首都喀土穆是青、白两条尼罗河的交汇处。过去,这里是水鸟嬉戏在橡胶林间的田园风光,而现在,随处可见脚手架和施工中的工程机械。许多原来的标志性建筑隔不了多久就会被拔地而起的新楼挡在了后面。《环球时报》记者居住的别墅过去有非常开阔的视野,一眼就可以望到尼罗河,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已被包围在新建的3座公寓楼里。目前在喀土穆的大型项目有很多,东北非最现代化的中央商务区、6座跨尼罗河大桥、3座体育场和5家五星级酒店等许多工程项目都在夜以继日的加紧建设中。

  苏丹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恩图曼国民银行外联部经理阿卜杜拉先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现在和平了,我们可以不再担心物价飞涨,而开始考虑把上世纪80年代初生产的旧车换成新车了。”在喀土穆,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从苏丹港来的大货车装载着欧洲和日本生产的最新款轿车开向各个汽车品牌的专卖店。

  记者两年前第一次到苏丹时,700万人口的喀土穆街头只能见到4到5处红绿灯,一到了晚上出门就是一片漆黑,于是大家都习惯性选择小路走,因为晚上小路上车速慢,不容易出交通事故。而现在,绝大多数的主要路口和一部分支线道路的路口都安装了红绿灯,有些还增设了倒计时装置。路灯给夜间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据苏丹交通部门介绍,下一阶段将开始在首都安装测速雷达和摄像头,控制车速以减少交通事故的数量。

  石油工业推动经济复苏

  10年前,联合国的统计资料显示,苏丹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去年,苏丹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已上升到640多美元,并以8%的经济增长率稳居阿拉伯地区和非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前列。今年上半年苏丹出口总额22.58亿美元,实现历史性突破。

  苏丹的物价水平有些偏高,电器和电子产品的价格基本上是中国的2-3倍。这主要是因为大量工业制成品依赖进口,较高的关税和运输费使得价格普遍偏高。但是苏丹国内能够自给自足的产品价格较便宜,尤其是面粉、食用油、糖等生活必需品都有国家补贴,比如一根面包为22第纳尔,约合8角人民币。这对于苏丹民众现在的收入来说,并不算贵。

  这一切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石油。据近年勘探,苏丹石油资源丰富,储量达116亿桶,目前已开发的仅10%。苏丹当前原油日产量约50万桶。各项和平协议签订后,苏丹产油区局势日趋稳定。连欧佩克这样的国际产油国俱乐部也在今年向苏丹发出邀请。在国际油价连年攀高的有利形势下,苏丹的石油美元推动着苏丹经济体制改革快速前进。近年来,中国的石油公司、马来西亚石油公司、韩国现代汽车、可口可乐等多家跨国公司纷纷在苏丹投资建厂,带动了苏丹经济的发展。据苏丹投资部门统计,苏丹在吸引外资方面已居阿拉伯国家第二位,仅次于沙特。

  “不希望孩子们在记忆中留下战争的痕迹”

  苏丹刚刚从长达20多年的内战中走出来。由于地处北非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的交界处,如何处理好阿拉伯和非洲的双重属性是苏丹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在苏丹的国土上生活着阿拉伯人、黑人和土著居民,并存着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当地宗教。极其复杂的民族成分和宗教信仰,以及西方殖民者留下的祸根在苏丹造成了长期的战乱。

  为结束混战状况,苏丹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现总统巴希尔上台后,采取较为灵活的政策,对南部、西部、东部等反政府武装组织既分而治之,又根据不同情况施以怀柔和强硬相结合的政策,终于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从去年到今年10月,苏丹政府相继与三大反政府武装签署了和平协议,苏丹境内基本实现和平。现在的苏丹,和平的呼声已经成主流。一名南方自治政府的前任领导人指着自己的鬓角对记者说:“战争开始时,我还是一名19岁的青年,而现在,我的头发白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们继续在记忆中留下战争的痕迹。”他的话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苏丹民众现在的普遍想法,那就是在忍受了100年来殖民主义和国家内战的摧残后,苏丹终于迎来了国家振兴的历史机遇。

  不过,由于苏丹的内部矛盾由来已久,而且非常复杂,想要在短时间内完全化解并不现实。苏丹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落实各项和平协议。今年11月,苏丹政府军和前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军的士兵再次爆发冲突,150多人被打死。枪声考验着苏丹人对和平的期望。此外,苏丹的发展面临着巨额外债的压力,据统计已高达240亿美元。基础设施薄弱也是苏丹发展的瓶颈,苏丹经济界人士称,苏丹要建立像沙特那样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至少需要160亿美元的资金,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

  苏丹人没有忘记中国老朋友

  中国是苏丹的老朋友。早在1964年,周恩来总理就曾访问苏丹。在随后的数十年中,中国先后为苏丹援建了友谊宫会议中心、恩图曼友谊医院等多项标志性建筑。无论在机场,还是酒店,即使双方素不相识,苏丹人见到中国人也会亲切地打招呼说:“绥尼,索迪格,塔玛穆”(阿拉伯语“中国,朋友,好”的意思)。记者有一次开车在路上发生爆胎,正在担心难于应付时,后面两辆车上4个苏丹人停车走过来,主动帮助记者换上备胎,在45摄氏度的高温下,看着双方脸上淌下的大把汗水,大家还是不约而同地说起那句:“苏丹,绥尼,索迪格”。

  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苏丹工作、学习和生活,目前长年在苏丹的中国人已经超过2万人。在首都靠近中国大使馆的利雅得区形成了中国人聚居区。在这儿,中国人就是一句外语都不会也不用为生活发愁。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苏丹人也不远万里到中国求学,其中很多人不仅学会了专业技术,还学会了中文,在中资企业担任翻译。喀土穆大学中文系每年为中东和非洲地区培养数十名中文翻译,成为该地区最主要的中文翻译培养基地之一。▲

本报驻苏丹特约记者 震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