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媒体无知还是公众无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00:15 红网

  关于最近媒体爆炒的“中国文学垃圾论”,在《中华读书报》12月22日的报道中似乎“沉冤得雪”,《中华读书报》报道称:著名汉学家、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顾彬教授表示,他的确曾提到作家棉棉等人的作品是垃圾,但是,“我没说过‘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这句话”。

  那么重庆某报纸的判断又从何而来呢?其实,我们通篇来看这家报纸的报道,正文

中也没有直接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这句话,只是把顾彬评价中国一些所谓“美女作家”的语言“嫁接”到“中国文学”身上,从而形成了轰动各方的“德国汉学教授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这个“变异”标题。是文章的标题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无独有偶,12月21日的《青年周末》也有一条新闻,其电子版原标题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只挨网民骂没挨领导批》,但是后来被转载的网站把标题改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媒体无知但得罪不起》,两相比较,哪一条更吸引人就不言自明了。在整篇文章中,都没有王旭明亲口说“媒体无知但得罪不起”这句话,只是他曾经说过“很多舆论……往浅的说是无知”,后来被演绎成了“媒体无知论”。

  现代传媒的标题制作可谓水平高深,他们会从文章中寻找可能产生轰动效应的词语加以重新组合,来吸引眼球。这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的低级错误,把舆论引向歧途。新闻本身是存在的,只是在标题的轰动效应中,事实经过已不被大众重视。现代传播手段带来的海量信息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仔细阅读,如果稍感兴趣,浏览一下就可以了,没有特殊需求一般是不会仔细分析文章内容的。

  其实,在重庆媒体报道顾彬的文字中,如果仔细阅读原文,大家的判断和讨论就不会只停留在标题层面。从原文中我们是可以看出这个标题是在虚张声势,但是公众的思维却一味地跟着标题判断走。直到《中华读书报》和《人民日报》都刊登了相关文章,大家又才出现恍然大悟的样子。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以偏概全、不顾后果、过分追求轰动效应,这是媒体的无知;不求事实、随意跟风、妄下结论,这是公众的无知,由于现代传播手段的灵活性导致媒体和公众之间的“无知”相互渗透,事情便发展到“产生严重不良后果”的地步。

  事实的真相最终还得需要媒体向公众来澄清,而公众又得再一次对信息做出判断。在这个乱象丛生的舆论环境里,究竟是谁在忽悠谁?的确有点是非难辨。

稿源:红网 作者:岳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