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简单复制"水土不服" 中国百姓离慈善文化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04:0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无锡十二月二十二日电题:中国百姓离慈善文化有多远?

  中新社记者 张希敏

  近年来,慈善晚宴、慈善竟拍等形式各样的慈善活动层出不穷,似乎国情、民众在以慈善为中心的概念下,中国的慈善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近日,由中华慈善总会与无锡市政

府主办的“中华慈善文化(无锡)论坛暨首届市长慈善论坛”的召开,为中国慈善事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在以“和谐社会,慈善中华”为主题的论坛中,众多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从慈善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目前的慈善状况做了诸多深入的剖析。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毕天云教授认为,慈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慈善行动和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民族是创造与发展慈善文化的重要主体,慈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只有正确处理慈善文化的民族共同性与民族差异性的关系,才能实现中华慈善文化的现代化。

  他指出,慈善文化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柱,没有慈善文化作为深层底蕴和支撑的慈善事业犹如“无根的浮萍”。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慈善文化的培育与建设。

  有专家指出,不同民族的慈善文化之间是难以完全相互“通约”和相互“嫁接”的。如果简单的“复制”或“移植”他民族的慈善文化,必然产生“水土不服”。

  中国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的官员认为,慈善文化是人类共有的传统。中国的慈善文化起源于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它的慈善思想是以“仁爱”为中心展开构筑的慈善思想体系,这对中国后世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认为,中国由于市场化发育进程较低、人们的慈善观念落后、相关法律滞后等原因,在慈善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又很大差距。他说,随着市场体制逐渐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与社会的活动边界进一步廓清,社会民间自治力量的不断壮大,在发展慈善事业上,行政办法必将让位于民间力量。

  他同时指出,在发展慈善事业中,政府角色如不及时实现宏观指导、财政资助、政策扶持、法治规范等方面的理性回归,政治动员、行政干预不仅会继续造成人们的慈善逆反心里和捐赠恐惧,还会阻碍社会慈善机构提高慈善资源开拓的能力,影响中国慈善事业的长远发展。(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