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热河化兵”有文章(走向和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04: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初冬时节,塞北飘起了小雪,避暑山庄内外一片洁白。我在清新的空气中行走,见湖水靠近岸边处已渐见冰形。但在热河泉附近,湖水却依然保持着秋日的清澈。漂亮的女导游正在讲“热河化冰(兵)”的传说,游人听得认真,却忽然又说,这里真的没打过仗?不可能。导游笑了,她突然看见我,说可以问他,他是作家,在中央电视台讲承德是“不战之城”。

  我愕然,没想到她看过那期访谈节目。说来是两年前,本来去做的是旅游节目,我作为当地的文化人,事先定了去讲历史传承。不料坐到台上,我忽然就意识到承德这座塞外的边城,除了她曾是清朝的夏都且景色绮丽,更重要的是这里还蕴藏着一个城市之魂,可以说承德首先是个“不战之城”。

  真的,查遍书中记载,访遍当地老人,历史上的热河(承德)城下,确实没有动过刀枪,也就是说没打过仗。往下,也就有了“热河化兵(冰)”的传说。其实,这个事实的形成,首先来自于清朝的康熙皇帝。当初未建避暑山庄时,有位叫蔡元的总兵上书皇上,请求朝廷拨款重修长城,以巩固边防。康熙很明确地表示不同意,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太平,关键在于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不然的话,你就算把边墙修得再高大再坚固,人家还不是照样可以打进来!你们看,前明朝不就是现成的例子吗?

  应该说康熙的见解很高明。你们不是害怕来自北方和其他地方少数民族的袭扰吗?那好,我就在塞外建一个大山庄,把各民族的首领都请来,在这个凉快的地方像亲戚一样走动。和他们一起打猎,一起饮宴,一起娱乐。结果呢,他们不仅不再和清朝交战,反而和清军一起反击沙俄之类的外来侵略……

  外地游人对我的解释虽然没说出什么,但看得出有几位年纪较大的,还是不甚服气。原因大概是他们对近代史了解较多,知道这一带自民国到抗日到解放战争没少打仗,承德也几易敌手。再有就是他们总难免有一种俯视感,承德毕竟是小地方。对此我太了解了,热河城随着历史的变迁,早已失去了昔日作为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风采,静静地依偎在莽莽燕山的北部,好像除了山庄和外八庙之外,已没有什么可以向世人诉说的了。

  不,还是有很多话要对世人讲。很巧,这拨游人要登山观承德(市)全景,我便随之而去。或许是有了刚才的初识,一路上就有了应该有的争论,焦点依然是承德到底是不是“不战之城”?有人干脆说得很尖锐,说或许是“窝脓之城”,军阀汤玉麟不是不战而退吗?

  登上“南山积雪”后的宫墙,只见百丈山下河谷宽阔,山峦疏缓,四通八达。抬眼望,远山高耸入云,铁壁铜墙一般。有人问,你说热河城,城墙在哪里?我讲,康熙深知江山是先人马上打下来的,但又明白保江山还需要有另一方法,那就是用文化的力量争取人心,用不战的心态而屈欲战之兵。按说,自京城向北,山峰重重险隘处处,可围城筑关之处多矣。然康熙却偏选了热河一个叫上营的小村庄所在地,建起了避暑山庄,一座小城也随之出现。这里地处河谷交汇之处,地势开阔,四通八达,无险可守。于是,作为不易设防的热河城,往下也就不曾建过城墙城门,也就没了城里城外东关西关,城乡交融,山水无隔。只要京城北方平安,这里就无险事,而一旦大势已去,也就无人固守此地。建庄建城三百年,尽管塞北多战事,但热河城下从未有过两军对垒的局面。民间“热河化兵”由此而来。

  我的解说,终使那几位仁兄点头。我又举了几个例子,比如这座小城人的工资并不高,但少见谁急急躁躁。许多人家和办公场所墙上挂的书法作品,都是“宁静致远”四个大字。而早间电台的“百姓热线”,能让百姓和各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直接对话,讲忧解难,大兴和谐之风。在旅游点,随处又能买到可使人的道德提升的书籍,如康熙的《避暑山庄记》,里面写道:“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这虽是古人的爱憎原则,但今人看了也会有所感悟。在山庄里,处处还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当初,建山庄的原则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具体到修建要求,则是“庄田勿动树勿发”,也就是说不破坏农田不砍树。用现在的标准看,避暑山庄堪称“环保工程”了。

  雪花漫天舞,山城更美丽,与那些外地游人分手时,我们已经成了很熟悉的好朋友了。

何 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