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是否患了“文化轻佻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04:28 钱江晚报

  本报讯 复旦大学出版社借前不久出版的葛兆光教授的《古代中国文化讲义》,召开在沪专家教授研讨“传统文化普及与通识教育”。

  题目庞大、吓人一跳,专家教授的来头也不小。上海复旦大学青年才俊型博士生导师郜元宝和张新颖都出席了,马原也特意从同济大学赶来,座中还有虽不显眼,但学术地位相当高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专家周振鹤教授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教授于海。

  学术界应该警惕“文化轻佻症”

  研讨会上,郜元宝首先开炮,他虽是文弱书生模样,前不久却在自己的博客上对红得发紫的“易中天现象”予以批评。他说:“我其实一直在期待有人出来抛开炙手可热的央视及其百家讲坛,抛开吃酸葡萄的学者,抛开易教授和他的虽然好玩但决不高明的《品三国》及其粉丝团,真正借此次三国热,正面强攻,给我们大家实实在在谈一谈中国特色的‘三国文化’究竟有哪些值得反省的地方。但我等来等去,最后还是失望了。没有这样的声音,只有令人昏倦的嘁嘁喳喳。”他认为不是所有严肃的学术话题都可以拿来以“口述形式”普及的,学术界尤其应该警惕“文化轻佻症”。

  对于这一点,在座无人反驳。而且大家绝口不提易中天及于丹。可见虽然都在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却也会南辕北辙。

  “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一代不如一代了”

  著名历史学家周振鹤认为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可以有不同形式,只要吸引人去读书,去了解历史文化就是可取的。作为著名历史地理学专家谭其骧的学生,他的治学功底毋庸置疑,但他还是苦笑着说:“当年我的老师谭其骧说:‘我是比不上我的老师顾颉刚的,他5岁能背《尚书》,而我能把《尚书》读下来就不错了。’而我呢,又比不上我的老师谭其骧了,现在我的学生肯定不如我。我的博士生不要说连不加标点的古文都念不下来,甚至连直排字都不能看了。在我看来,人文素养的退步已经是摆在眼前的事实了。当时我看到葛兆光的书时心里的直觉反应是‘会不会太浅了?’后来才知道,一点不浅,现在学生的水平就这个样。更不要说外面不搞人文学科的人了。”

  周先生对于传统文化普及的程度太浅心存焦虑,但也无奈承认:浅总比没有好。

  长见识比学知识更重要

  马原虽说现已归于“学院派”,但说话间仍喜欢把自己划入“野路子”去。到同济的几年,提倡阅读是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他自己的儿子高中时就在他指导下熟读西方经典。所以他的看法是:“大家都觉得葛兆光的书太浅了点,而我却觉得深了点,最好能把其中‘论’的部分去掉,纯粹只是‘叙事’就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去看这本书了。”他问:“读书是为了什么?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消磨时间,或是为了长见识。比如窗前一棵树,我想大多数人感受到的是窗前那一抹绿色,风吹来的树叶沙沙声,而不会是对树本身的研究。”“人生重要的是长见识,而不是学知识。所以我判断一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是否能让人长见识。”

  马原的说法使在场被理论大词弄得畏缩起来的记者们精神一振。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让人“长见识”,这又是另外一个层面可以展开的话题了。本报记者 文 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