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社工精神: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06:00 光明网

  到养老院里陪垂垂老者谈心,到医院里为重症病人送去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身影,如今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中。《人民日报》日前报道,刚刚结束的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表示,到“十一五”末,将力争培养近千名高级社工、近万名中级社工和近十万名初级社工,形成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灾民、流浪乞讨人员,以及社区、社团、婚姻和家庭等各类群体机构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分布格局。

  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社会工作者这个职业都足以担得起“光荣”二字。这个群体凭借专业知识与奉献精神,使更多的人免于匮乏、恐惧、孤独或者失语。然而,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社工需通过合法注册,领取专业牌照才能上岗,他们的职责是为社会的每一个公民争取应有的权利,保证社会中各个不同阶层能够得偿所愿。可以说,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一门现代社会管理的学科。因此,新华社昨天发表的时评指出,和谐社会呼唤更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内在动力。

  事实也的确如此。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意义不是个体性的。简单将社会工作者归纳为有奉献精神,或者依靠业余时间来做奉献,也不足以概括其社会价值,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盲目性或者没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具备最强大的济世精神,了解民生疾苦;同时更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和行动目的,建立有效的分工模式。

  健康成熟的社会,必然是公共领域发达的社会。公共领域能形成和维护更加良好的社会关系,调节社会差距和矛盾,化解不安定因素。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他们是公共领域的主要维系人群。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有所不同。在全球工业化之后,社会分工更加细密,不同领域的差异化日趋增大。人们更加关注从差异化中获取利益,而常常忽略了整体社会的均衡和稳定。这个时候,专业化社会工作就是行政手段之外的社会调节机制。

  实际上,政府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的过程中,既有付出也有获益。一方面,政府能够将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事业给予关注,300多年前,英国社会首次出现《济贫法》,就是将社会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法律手段加以宣示和实现;另一方面,政府也能通过大量的社会工作者,降低行政成本,加强社会自我修复能力。

  但仅就数量而言,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者与世界先进国家仍有差距。新华社的报道说,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美国为2‰,日本为5‰,加拿大为2.2‰,我国香港地区仅注册的社会工作者就占总人口的1.7‰。而我国的社会工作者总量严重不足,截至2005年底,民政系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有45.3万,占总人口比例不到1‰。

  中国传统中长期都有极强的社会工作文化,无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背后都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社工精神。先贤和哲人们也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将社工精神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力。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期中,不同的社会矛盾出现,不能全部依靠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或强制解决,因而来自社会本身的自发修复力量变得更加重要。

  人性、人道、平等、正义等永恒法则是社会工作的基本精神,专业化的能力和角色,则是社会工作良性发展的保证。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已然具备足够的良知和成本,来完成自我救助及其维系。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则考验这种救助及其维系的持久动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