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十博士“抵制圣诞论”引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08:21 南京晨报

  日前,国内十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十博士在圣诞即将到来之时发出“抵制圣诞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和争议。在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节日越来越盛行的今天,我们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接受这些西方文化?是否能以简单的对错来衡量人们对一种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各方人士发表了观点。

  >>>观点碰撞

  用开放的心态看待圣诞节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十博士的“抵制圣诞论”,南大历史系胡阿祥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以对错论之。“节日与不同人的民族、文化、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西方,节日建立在城市生活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而在中国,尤其是唐宋以来,节日更多的与农业社会有关,讲究官民同乐,讲究家庭伦理。因此,不能以简单的对错来衡量不同的人对不同文化的接受与认同。”胡阿祥教授说。

  胡阿祥教授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这样的西方节日,而对中国传统的端午等节日越来越淡漠也不是没有道理。节日,就是要放松、要休息,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太注重家庭伦理,同时国家在这些传统节日时并未设定法定假期,人们不一定有时间去准备、去过节,一些快乐的因素因此流失了,这些都是原因。其次,西方节日,更多的以城市生活为基础,而现在引领我们生活的城市,尤其是城市里的年轻人更需要解脱和放松,这都是他们更倾向于过西方节日的原因。

  “这些节日带给我们一些愉快的经历、丰富了社会生活,也未尝不是好事。十博士将此提升为‘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这有些言过其实了,对传统文化的忧虑不必过度抬高。”胡阿祥教授说,“我个人不反对年轻人过圣诞节,但我认为不能一味地跟风。比如有的学生会发短信给我,祝我节日快乐,但问他们是否明白圣诞节的由来,是否明白其意义,他们却说不出。”胡阿祥教授表示,年轻人多接触、学习一些西方的东西没有坏处,但有一点要明确,即自己是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土壤,要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敬重感。而这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比如在传统节日设立假期,营造和强调这样一种氛围。“为什么春节有那么多人重视?因为春节有假期。”胡阿祥教授说。

  和谐共富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看了这份倡议书,我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是“螳臂挡车”四个字,当然我这里并没有贬低这10名博士的意思,而是想指出,他们和主张过圣诞节的人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力量不对称,以至于他们的努力可能根本就不会有什么效果。

  博士生们的误区在于,“圣诞”之所以会在中国热得发烫,并不仅仅是“集体无意识”,恰恰相反,这是在一种“世界大势”下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在这个体系里,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就是经济发展。如果你达不了标,那对不起,你的文化、你的节日、你的审美等等,统统都要靠边站。

  不过,正是因为“世界大势”如此,博士们的努力才更有意义!道理很简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在经济上超越西方可能性不大,如果也同时丧失了“文化主体性”,就可能变成了外黄内白的“香蕉人”,就可能搞不清楚“我们是谁?”但要确立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单靠呼吁肯定是不够的。要共同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和谐共富的社会。就是说我们虽然在总体经济水平上暂时赶不上西方,但我们可以在社会和谐程度上超越西方。一个和谐的社会必能增强国人的认同感,很自然的,也会增强公众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感。据新华网

  洋节并不妨碍我们过传统节日

  我们该不该过圣诞节?这个陈年“伪命题”又被摆上桌台,提醒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大家已看到城市大街小巷里摆出的圣诞树、圣诞老人,就如春节时家里贴的春联、门口摆的年橘一样。我在想,这有何不妥?我们都知道圣诞节等西方文化在“入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过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君未见春节茫茫返乡人潮否?哪个西方节日有如此大的“魔力”,让数以亿计的国人从异地返回家乡,只为在那除夕夜与家人团聚。中国文化要挺立,这一呼吁不无道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引进”西方节日文化,难道两者非要选其一不可?

  博士们还对商家的“圣诞节营销”提出了批评,认为商家对圣诞节流行“推波助澜”。我们有何理由要求商家放弃圣诞节这一商机?难道博士们没看到中秋节时堆满超市的月饼吗?没看到春节前后花样别出的年夜饭“炒作”吗?

  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当下社会已不可能只保留一种文化。我喜欢过圣诞节,正如我对春节的热爱一样。我会选择在春节时给亲友打祝福电话,而不会在圣诞节时这么做;我会选择在春节时赶着人海回趟家乡,而在圣诞节时不会这么做。据江海论坛

  在南京的外国人如何过圣诞

  圣诞节,给对方一个惊喜

  30岁左右的肯尼迪是赞比亚人,他来南京3年了,目前在南京实验国际学校任教,教韩国学生英语。说起即将到来的圣诞节,他显得十分兴奋。

  肯尼迪说,他是基督教徒,以往过的圣诞节有三大特点:首先要去教堂做礼拜,要有蜡烛,有圣诞快乐歌;其次,晚上要有家庭聚餐,一大家人在一起吃圣诞晚宴;再次,就是家人之间互送礼物。小时候,他最期盼的就是圣诞礼物,拆礼物的一刻,是最开心的。记者问他今年送给妻子的礼物是什么,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不能说,要保密。”因为圣诞礼物是神秘的,送礼物的人一定不能让对方提前知道,而要在圣诞节当天,给对方一个惊喜。

  圣诞节是个神圣的日子

  26岁的美国女孩何晶(中文名)是南京实验国际学校的外教,来中国3年了。她认为,无论在哪里过,圣诞节都是个神圣的日子,这一点和中国朋友认为的热闹不同。

  何晶说,今年的圣诞节是星期一,由于工作原因,只能在双休日庆祝,周六准备和朋友一起参加PARTY,周日到教堂做礼拜,她还准备了歌剧节目在聚会上表演。这些天,她已收到一大堆礼物,但都没有打开,而是放在家中的圣诞树上,等到圣诞节当天再打开。她也为朋友们准备了一些礼物,希望能带给朋友们惊喜。

  何晶还透露了在美国的圣诞游戏,大家都很喜欢。每年交换圣诞礼物时就开始抽签决定明年送礼物的对象,这个秘密一直保持到第二年的圣诞节,拿到礼物的人会拼命猜送礼物的人是谁,大家会在神秘中过一个开心的夜晚。何晶说,无论是送礼物还是聚餐,都是表面的,美国人强调的是家庭团聚和宗教信仰,也就是说在美国人心中,圣诞节是个神圣的日子。

  “我们眼里圣诞和春节差不多”

  来自美国的JeffSwiryn,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孙樵,现任南京《MAP》杂志的英文编辑,讲一口流利的中文。

  提到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孙樵说,因为工作比较繁忙,他只能忙里偷闲和自己的女朋友,还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吃顿饭,这是相当简单的一个圣诞节了。

  “我们眼里的圣诞其实和你们眼中的春节差不多,火鸡、葡萄干、布丁、朗姆酒是家中圣诞大餐所不能缺少的东西。”

  自己不过但要给别人快乐

  韩国人安炯南已在南京生活了14年。“这些年的圣诞都是在南京过的。”有关圣诞的话题让他一下把思绪追忆到14年前。

  “那时我刚来南京,中国人还不怎么过圣诞,我们一拨来自韩国的留学生则会聚在一起喝酒、泡吧。”转眼14年过去了,安炯南说他已从“年轻”变得“不年轻”了。“圣诞都是他们年轻人过的了。”安炯南说。

  尽管表示自己不过圣诞,但这个已经当了10年餐厅总经理的韩国老板却一点没忘记自己的员工。“等那天忙完,一定要和员工们聚聚。”安炯南说,他已为所有人都准备好了礼物。

  这一天没什么特别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外教老师Peter,今年刚满22岁。

  “我不太信基督教,所以对圣诞节看得也不是很重。”Peter告诉记者,前天晚上南外特地给他们这些外教举办了一场圣诞节宴会,搞了不少活动,由于他生病身体不舒服,就没有去参加。如果是在美国,Peter会和家人一起做饼干、唱歌,然后共进晚餐,节日的气氛比较浓,在南京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事件

  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针对“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10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活动发起人王达山表示,要通过此联署倡议书“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

  博士们认为,“大部分国人在对西方圣诞文化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圣诞节’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狂欢行列”。这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文章还写道,西方“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也是圣诞节越来越多地受到中国年轻人热捧的重要原因。因此,博士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据新民网

  作者:盛晓芳 孙文 徐关辉 端木 黄益/来源:南京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