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后本科教育”:硕士生必须写学位论文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4日00:33 新京报

  我们有必要转变研究生教育的概念,将其理解为一种广义的“后本科教育”,其中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予以多样化的分疏,培养方案也应当有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今年以来,教育部和部分著名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与调整,这包括重新制订奖(助)学金的分配政策,将学制从三年缩短到两年,不再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反映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传

统的培养模式是否还能有效地适应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我国在1978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之后,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工作也很快得到恢复。当时的硕士研究生数量很少,其目标定位———正像“研究生”这个名号所指称的那样———旨在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因此,上世纪80年代初所确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特别强调学位论文的核心地位。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社会和教育状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有的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首先,最近十年以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急剧增长(平均年增长率约为30%)。

  2006年招生人数达到32.6万,目前在校的研究生总数近82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为65.4万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不是需要这样大规模的扩张当然是一个可以争论的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研究生”概念的理解。

  “研究生教育”在英语中对应的概念是“post-graduate education”(美国称“graduate education”),其实泛指“大学本科毕业后”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有不同的定位:可以导向学术研究,也可以偏重于培养较高级的实用型人才。在目前的招生规模下,硕士生中的大部分———无论就个人的职业志向还是知识思维的结构而言———都不属于学术研究类型,而高校目前的师资也没有力量承担每年培养几十万研究型人才的任务。其次,近年来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有了相当快的发展,由此带来一个就业状况的变化:高校和科研机构基本上都将博士学位作为录用专业教学和研究人才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硕士学位不再是研究型人才的身份证明。

  在这样的格局下,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转变研究生教育的概念,将其理解为一种广义的“后本科教育”,其中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该予以多样化的分疏,培养方案也应当有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在“后本科教育”的概念中,只有少部分硕士生仍然以学术研究为职业目标。对他们而言,硕士期间的学习是攻读博士的一个准备和过渡阶段,也是一个接受训练、检验和淘汰的机制。对他们的培养仍然必须强调基础学科的训练,并且注重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而对其他大部分以硕士学位为最终学位的研究生而言,就不宜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而应当以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或通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在此,可以借鉴美国硕士生培养的一个方法:学生本人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做硕士学位论文(所谓在PlanA和PlanB之中二择其一)。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的学分,如果学生决定不做学位论文,则必须多选几门课程,完成同等数量的学分。这样的灵活选择有利于因材施教。对多数学生而言,与其勉强做学位论文,不如踏踏实实多上几门课更有益处。

  我们应当避免强制性地将所有的硕士生都捆绑在“学术研究”这个单一的培养模式之中。从事科学与人文的学术研究要求某些特定的个人志向、素质与才能。在大学担任导师的教师们都明白,目前相当多的硕士生并不具备这些条件。而现有的培养模式要求他们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用于硕士论文的写作。实际上,许多人在这段时间中忙于准备就业———或奔波于不同公司和单位“实习”,或奋战于应考各类职业证书。而学位论文常常是在最后、“最危急”的关头被“逼”出来的。

  这样的论文写作对于导师与学生都是痛苦而艰难的过程,并没有起到有效的训练作用,论文本身也没有多少学术价值。这种培养模式是对师生的时间与教育资源的浪费,有必要予以改革。

  刘擎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