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人过圣诞节未必就信“耶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4日00:36 红网

  又到过圣诞节的时候了,手机里不时地收到朋友发来的祝福短信,商家们也大事制造节日的气氛。可是来自北大清华等十所名牌大学的十位博士不同意,他们在网上发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耶诞节”问题的看法》的文章,号召大家抵制圣诞节。

  文章开篇第一句就说: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

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耶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接着又列举了国人过圣诞节的种种迹象,得出“中国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准耶教国家’”;是国人的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无意中为“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推波助澜;是西洋国家“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与扩张……的结论。

  笔者看了他们的文章以后,理解他们的心情,赞同他们关于“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主张,却不同意他们“中国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准耶教国家’”的观点。笔者以为,国人过圣诞节未必就信“耶教”。

  自中国在鸦片战争失败以来,西洋文明就赫然以一种强势文明的姿态冲击中国的传统文明,传统几无招架之功。一百六十年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向西方学习,传统文明连丧阵地,日趋衰微,西方文明在中国已俨然成为现代化的代名词,传统就是落后的代表,西方就是现代的象征。西洋生活方式不断被国人所接受,现在国人大过圣诞节即是一例。所以这些博士们的担忧是有道理而且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他们说“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却不准确。1895年以前西洋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微风细雨”,虽然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但是1875年战胜了法国,同时自1860年代开始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使得国人对传统还抱有希望,但甲午战败使得国人认识到只有全面向西方学习才能真正救国,西洋文化演变为“狂风骤雨”。于是有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国后向苏联学习,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西洋文化演变成“狂风骤雨”早在一百一十年前就正式开始,而非现在。把“耶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视为西洋文化在中国“狂风骤雨”的集中体现是夸大其词的说法。

  中国自1840年以来就一直在做西方的学生,这种学生姿态到今天也未改变,所以“以西方为是”的文化自卑心理也是历史的结果。国人过圣诞节,有些人确实是信基督,有些人是一种崇洋的心态在作怪,但更多的人恐怕是找个机会乐一下而已,而非博士们所说的“盲从”。过“圣诞节”只不过是一个娱乐的借口,大可不必将圣诞节视为洪水猛兽,要相信国人的素质和判断力。

  想起了鲁迅写的《黄花节的杂感》一文,黄花节本来是一个纪念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先烈们的日子,可民众却在这一天看戏娱乐,十分热闹。鲁迅先生对此种“纪念”的方式不太赞同:我在热闹场中,便深深地更感得革命家的伟大。我想,恋爱成功的时候,一个爱人死掉了,只能给生存的那一个以悲哀。然而革命成功的时候,革命家死掉了,却能每年给生存的大家以热闹,甚而至于欢欣鼓舞。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我倒是觉得大可不必如此严肃,要是每年的这一天大家都要哭哭啼啼、阴着脸,倒不如不设这个节了。

  事实上,很多的节日流传到后来往往会改变它当初设立时的本意。端午节本来是纪念屈原的日子,但是现在恐怕演变为一种举国娱乐的日子了吧:赛龙舟、吃粽子。人们在做这些的时候是板着脸默哀,黯黯垂泪还是怎样的呢?恐怕大家心里都有了数。福柯在《惩罚与规训——监狱的诞生》一书中写到,启蒙时期以前处罚罪犯,往往要把犯人游街示众,然后在大广场上处决犯人,以显示王权的威严和不可侵犯。但是民众的反应却出乎设计者的意愿,民众在广场上往往尽情宣泄,最后演变成集体狂欢。

  国人过圣诞节也与此相同,人们只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娱乐的借口,一个可以放松的机会,至于圣诞节在西方寓含的本来意义与中国的过节者大概是没有多大关系的。管他谁诞生呢,只要在这一天可以玩就行了。过“圣诞节”就会信“耶教”?过“圣诞节”就会被欧风美雨袭晕了头?我看不会。要相信国人的判断力,要相信本国文化的吸引力。

稿源:红网 作者:唐伟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