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浸透墨香的书院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4日01:14 大河网-河南商报

  

浸透墨香的书院街
老郑州的书院街,街因书院而得名。一提起书院,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发达的传统教育。在古代,我们的祖先视教育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因而,中华大地上从穷乡僻壤到通都大邑,从凡夫走卒到达官贵人,都十分重视教育。尊师重教,深入人心,成为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古代教育的兴起,无论是私学还是官学,也无论是乡塾或书院,学制和机构的设置,教学和教育理论的完备,都独具特色。

  源远流长话书院

  书院的源头,要上溯到汉代的“精舍”、“精庐”、“学馆”。书院之名,始见于唐。最早的书院是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遂宁(今四川遂宁市)人张九宗建立的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先后在乾元殿、光顺门外、明福门外三处设置丽正书院,专门从事修书、校书和抄书的工作。唐代设置的书院,最初时还不具备聚徒讲学的功能,但其职责也在逐渐扩展,已有咨询、顾问侍读、侍讲的职能。

  宋朝,天下统一,社会平安。士子们纷纷要求上学深造,希望通过读书获取功名。一批由私人创办的书院应运而生,得到了官方的政策支持和部分资助,就比较顺利地发展起来了,形成我国古代书院办学的一个高潮。北宋时有书院37所,南宋时达到136所,其中最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睢阳(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以及丽泽书院、象山书院等。书院在教学上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自学、师生之间问难辩驳等形式。

  明朝,书院的发展进入极盛时期。明代建的书院近1600所。正德四年(1509年),王阳明应邀在文明书院讲学,首倡“知行合一”之说,一时之间风行各地,对明代中叶书院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郑州的天中书院是明崇祯时期郑州知州倡导创建的。当时,在郑州以及周边的邻县,影响很大,是青年士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在中原地区是数得着的知名书院之一。

  明新中学:饮誉一方的名校

  书院街在老郑州的南部偏东,东西走向,管城区南大街路东。明朝时这街的东段叫纸坊巷。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曾在街东段路南建了一座火神庙,明崇祯十年(1637年)郑州知州鲁世任于此创建天中书院,远近来学习的士子多达千人。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书院,十九年(1754年)改为东里书院。

  咸丰四年(1854年),时任郑州知州的黄见三看书院有些房舍倒塌有好几年了,就发出倡议,请社会各界捐资,修葺书院。当时建了讲堂、号舍等总共100多间高大宽敞的房屋,让青年学生们在里边安心读书。清朝康熙《郑州志》记载:“纸坊巷,在南街。”清光绪八年(1882年),郑州知州王成德把原在东大街文庙西、房屋已倒塌无存的东里书院迁移到此街,置于南公馆内。修建广厦数十间,让青年学生在里边学习,这街由此遂名书院街。

  民国二年(1913年)郑县中学并入开封一中,在这以后的十年间郑县就没有官办的中学了。这无疑影响了地方人才的培育,不利于有志青年学子的深造。郑县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李协岑、王季昭、赵继亭、宋让泉等,协商要重新创办一所中学。经过他们精心筹划,多方奔走呼吁,终于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初创建了郑县县立初级中学。学校建在东里书院内,赵继亭任校长。2月15日开始招收第一班学生130名,20日正式上课。1929年,郑县奉命改市,郑县县立初级中学由市政府接收,改名为“郑州市立初级中学”。

  1930年,市政府委派著名教育家姚明甫担任校长。姚校长治学严谨,尊重人才,陆续从四面八方为学校请来了一批有学问有教学经验的名师。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学校刚有了起色,就遇到教育经费被市政府排在了计划之外的难题。姚校长与地方上有影响的人物李协岑、王季昭、宋让泉等商议,寻求解决办学经费的办法,改公立为私立,校名改叫郑州市私立明新中学。“明新”出自于《大学》首句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成立了郑州私立明新中学董事会。1931年初,全校师生隆重集会,姚校长郑重宣布:郑州市立初级中学正式改为郑州市私立明新中学!

  到1933年秋,明新中学在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等方面跨入全省同行中的先进行列。比如教室、寝室、饭堂、礼堂、图书馆等应有尽有。明新中学在几年内就成为饮誉一方的名校。

  郑州一中:书院街飞出的“金凤凰”

  1937年,明新中学增加了高中班,成为郑州当时的一所私立完全中学。当时,郑州的青年学生以能到明新中学读书而自豪。

  1938年,日寇大举侵犯中原,飞机不断骚扰或轰炸郑州,华北大部分沦陷,郑州岌岌可危,市民纷纷外逃,有些中学西迁,姚校长忍痛离开明新中学回老家荥阳。从此,学校开始走下坡路。

  1949年3月,郑州市人民政府把当时的市立一中、二中、三中和私立明新中学高中部合并,在书院街创建“郑州市立高级中学”。刚开始时规模为7个班,学生249人,教职工26人。1953年3月,学校规模扩大,改名为“河南省郑州第一高级中学”。这年的9月,书院街养育出的这只“金凤凰”飞走了。先迁至文化区,1956年8月又迁至南阳路岗杜街。1958年8月,市区公立中学统一编制命名,定名为“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世纪60年代,郑州一中就逐渐在民间叫开了。1960年迁至桐柏路直到现在。

  天中书院、东里书院,以及郑州市私立明新中学形成的好传统在郑州一中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成为郑州一中的重要精神财富,激励着郑州一中再创新的辉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院街的面貌、居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街上居民们尊师重教,喜欢文化娱乐的传统依然如故。这道街中段路北现有郑州十中、郑州市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书院街与郑州传统教育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明清两代的书院在此,民国时期郑县县立初级中学、郑州市立初级中学、郑州市私立明新中学、郑州市立高级中学等也在此。后来郑州十中、郑州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又在此。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前后热心教育兴办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们英雄所见略同,把目光都锁定在这道小街上了呢?居民们尊师重教的风气,成为街道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滋润着今日的街巷。

  (摘自《图文老郑州·老街道》主编孟宪明作者蔡豫吕华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20世纪40年代的小学生童子军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