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国对华政策新动向:建设性合作关系已不可逆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4日05:2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24日电第一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12月中旬在北京登场。双方都派出了强大阵容,可谓史无前例。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载文章分析称,此次会议背后,实际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中美关系已经变得更加密切,“建设性合作关系”已经不可逆转。这次战略经济对话,就是推进这种关系的重要步骤,而美国在开启战略经济对话过程中显示出了少有的积极主动精神。美国的表现揭示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

  经济利益:冷战后美国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要动力

  文章说,冷战后,美国将维护“一超独霸”地位确立为全球战略的最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美国要从安全、经济、政治三个领域同时入手,即维护美国及盟友的安全、扩展美国的经济、在世界推进民主。这三者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支柱。美国的全球战略可以概括成“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这个框架也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三大支柱的排序和在具体问题上的侧重点。但不管侧重点是什么,扩展经济都是一大支柱,美国深知,要想维护“一超独霸”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仍然是基础。冷战后美国出台的所有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都设专章来讲经济问题,强调要同其他重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关系。

  文章分析说,扩展经济是冷战后美国发展对华关系的最重要动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列出了十大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居首位。尽管1990年代中美关系一波三折,但经贸关系却飞速发展。在国会讨论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和允许中国加入WTO问题时,美国两大党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布什上台后,一度称中国是“战略竞争对手”,对华态度比较强硬,特别是2001年的撞机事件,使双边关系再次跌进低谷。但是即使在这时,美国仍然称中国是“经济上的伙伴”,表示需要同中国发展关系。在中美关系处于困难时期,经济成了维系双边关系的主要纽带。当然,“9·11”后,中美关系又增加了反恐合作这根纽带。

  深度捆绑:中美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利害攸关方”

  文章指出,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美国战略界又掀起了一场关于对华政策的大辩论。这场辩论的核心议题就是美国如何应对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保守派提出,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在文明上与美国差异甚大的中国,如果崛起,无论是否以和平方式,都会对美国的世界地位和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美国应及早动手,遏制中国,阻止中国的崛起。而务实派则认为,中国崛起是源于自身的动力,美国阻挡不了,如果美国硬要给中国捣乱,只能是两败俱伤,这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美国应当同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合作,这样可以使美国利用中国崛起的机遇,进一步发展,变得更加强大。

  同时,自由派也主张同中国合作,认为美国可以利用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来影响中国,塑造中国,将中国塑造成美国的伙伴或朋友,这样,崛起的中国就不但不会成为美国的威胁,而且还会成为美国可借重的力量。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2005年9月份提出使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害攸关方”,等于是一锤定音,肯定了务实派和自由派的主张。2006年美国出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和《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都使用了“负责任的利害攸关方”这个表述。旨在指导整个21世纪美国全球战略的《普林斯顿项目报告》也用了这个词。

  文章分析称,美国之所以将中国看成是“利害攸关方”,除了在反恐防扩、地区安全等事务上需要中国的合作外,就是在经济上也需要中国的合作,而且两国经济利益已经深度捆绑,谁也离不开谁,“利害攸关”,欲损俱损,欲容俱容。美国四位著名战略专家在《中国:一个两面性的国家》一书中指出:“美国从与中国的日益增长的经济互动中每年实质上获益700亿美元,平均每户625美元。”

  文章说,美国是靠商业立国的国家,信奉实用主义的美国不会眼看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被竞争对手拿去。美国也是精通战略的国家,它明白眼下它的安全威胁并不是来自于崛起的中国,虽然美国将中国看成是最主要的潜在战略竞争对手,但毕竟应对现实的威胁更紧迫,毕竟美国“正处在长期化的反恐战争”中;而且美国也认识到,中国正在变,正在“转型”中,是一个处在“战略十字路口”上的大国。美国的对华战略不应将“潜在的对手”过早地变成现实的敌人,而是应当借重它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同时在合作中塑造它,促使它转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在美国对华战略中,经济合作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在合作中影响中国。对华经济合作蕴涵着多重战略考量,难怪会出现“战略经济对话”一词。(刘建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