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3336公里水路寻找白鱀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4日07:29 潇湘晨报

  

3336公里水路寻找白鱀豚

  6个国家30多名中外一流专家,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声学监测设备和高倍(25X150)单筒望远镜“大眼睛”等仪器,花费38天,艰苦搜寻3336公里水域,结果没有发现一头白鱀豚。

  和大熊猫一样珍贵的白鱀豚真的成了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吗?

  12月13日,清晨8时36分,考察的最后一天,船已过湖北黄州,队员们心情复杂但依然不愿有一丝懈怠。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吴通清 特约记者张翼飞 图/特约记者张翼飞

  2006年12月13日,对长江淡水豚的38天考察结束了,与出发前不同,所有人的心情都显得格外沉重。

  白鱀豚与大熊猫分别被视为中国水生与陆上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种”,且比后者分量更重。

  考察的结果是这个珍贵的、比人类古老的物种可能离我们而去了。

  这个结果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在考察前,科学家们曾预计尚存有几十头,此行的目的是评估这种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的种群现状以及它们的栖息地情况,为下一步的保护做基础性工作。

  两船独立覆盖整个考察区域

  魏卓是考察船上的总指挥,在启程时发誓不见到白鱀豚就不刮胡子,与我见面那天他已经胡子拉碴了。

  11月6日,一支由30多名中外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从武汉出发。他们被分成目视观察组、声学监测组和水质采样组,主要对宜昌至上海长江干流江段淡水豚状况进行往返监测。

  此次科考路线覆盖了白鱀豚在长江中的整个历史分布范围,即从葛洲坝到长江三角洲的整个区域。在考察进行过程中,两艘船之间间隔一小时的航程,一艘靠南岸航行,一艘靠北岸,两船距各自岸边约300米,船速保持每小时15公里。在到达宜昌与上海时分别转向对岸,确保每艘考察船都能够独立地覆盖整个考察区域。

  12月9日早上,我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代表在安徽铜陵荻港镇码头上船。

  船比我想象的小很多,其中一条是著名的“科考一号”,中科院唯一一艘在内河活动的科考船只。另一条则为“洪湖二号”,属于洪湖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保护区。

  当天阴雨。“这样的天气算是好的了,像前几天早上有大雾,没法观测,船就动不了。”魏卓说。他是这次考察船上的总指挥,在启程时发誓不见到白鱀豚就不刮胡子,与我见面那天他已经胡子拉碴了。

  用最先进的声学监测设备追踪白鱀豚的低频“哨叫声”

3336公里水路寻找白鱀豚

  考察队员身穿军大衣御寒,站在甲板上观测,风像一把把尖利的刀寻找着一切可乘之机,一有人接班,观察队员便马上跑到船舱里来喝热茶,以防感冒。

  船顶上有一台特别大的高倍(25X150)单筒望远镜“大眼睛”,由两名外国科学家轮流观察,一人一小时;还有三名科学家,用手持的双筒望远镜观察,一组三人,两人观察,一人记录,一组一个半小时。在船尾,有两名日本科学家轮换在观察水听器,防止80米长的缆线被其它船只打坏。

  考察队员身穿军大衣御寒。航行中船顶的风实在太大了,像一把把尖利的刀寻找着一切可乘之机。一有人接班,观察队员便马上跑到船舱里来喝热茶,以防感冒。一名女监测员还戴了面罩,只露出眼睛。她名叫LEIGH,是瑞士白鱀豚基金会的项目协调员,前几天刚在船上过了生日。

  船舱的房间很小,早上起床时,必须等室友穿戴整齐出去后,另一个人才能起来。

  在这样的船舱里汇聚了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鲸类专家。

  与我同室的是日本科学家赤松友成,在日本水产工学院工作,长期致力于水下生物的声音跟踪研究。这次,他带来了两套世界上最先进的声学监测设备。它们被用来实时监测白鱀豚的低频“哨叫声”和记录江豚和白鱀豚的回声定位信号的发声事件。

  鲍勃对“今生与白鱀豚的约会”不再抱希望

  当晚例会,鲍勃的第一句话就是“和前几天一样,今天还是没有看到白鱀豚。”大家都笑了,继而心酸。

  12月9日下午2:40左右,美国观察员报告在前方江滩上发现一具动物尸体,怀疑是白鱀豚,大家顿时兴奋起来,由于光线不好,一直到考察船驶到100米左右时,大家才看清原来只是一些垃圾,灰白色,像一条豚。

  在当晚的例会上,美国海洋与大气中心的首席科学家鲍勃的第一句话就是“和前几天一样,今天还是没有看到白鱀豚。”大家都笑了,继而心酸。

  虽然如此,每一天都是新的,从理论上讲都有看到白鱀豚的可能。整个队伍也就是被这种心情激励着,才在寒风中一站一整天。

  这次科考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研究所研究员王丁博士说:“三江口原来是白鱀豚最喜欢呆的地方,现在也难见其踪影了!”

  12月11日晚,在总结会上,鲍勃很是失望,他认为:“白鱀豚已经没有了。”鲍勃曾有在野外观测过70多种豚类的经历,但一直没能见过白鱀豚,至此,他对今生与白鱀豚的约会不再抱希望。

  而王丁并不能接受这样的结论,他坚持认为白鱀豚不一定灭绝了。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定义,50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一个物种灭绝。他介绍说,这次条件所限,许多支流科考船都进不去,不排除有所遗漏。为此,水生所将启动其他搜寻白鱀豚的方案,如保护区的观测及渔民“线人”的报告等。

  目前长江流域的江豚仅存1200余头

  科学家们呼吁:尽快加大对江豚的保护力度,不至于再次失去江豚。

  考察组往返监测从宜昌到上海的水域。 制图/宗岗

  有数据显示,十年前,长江中的白鱀豚还有几百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已锐减至150头以下。在此次考察前,科学家们曾预计应存有几十头。

  处于长江流域食物链顶端,白鱀豚在水中没有任何天敌,除了人类。正是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水闸和堤坝建设等人类活动扼杀了白鱀豚。

  近年,长江中江豚的数量也减少得厉害。1993年前江豚还约有2700头,但到1997年就锐减为2000头。现在科学家们估计,目前长江流域仅存1200余头江豚。

  照此下去,不用多久,江豚将步白鱀豚后尘。为此,科学家们呼吁:尽快加大对江豚的保护力度,不至于再次失去江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