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时代需要新辉煌 看大寨人如何建设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4日10:17 新华网

  新华网太原12月24日电题:看大寨人是如何建设新农村的

  新华网记者高风

  大寨,一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名满全国的小山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有没有创出新的成绩呢?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近日来到了大寨。

  大寨是太行山区一个只有520多口人的村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极其贫瘠的荒山上“白天治坡、晚上治窝”,硬是将“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高产稳产的“海绵田”,桀骜难驯的“狼窝掌”变成了风调雨顺的米粮川,成为中国发展山区农业的典范,由此曾掀起一场长达10多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海内外约有1000万人来这里参观、学习。

  历史的荣耀逐渐退去。新的时代需要他们再现辉煌。

  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对极“左”路线的反思,经历了短暂的迷惘和失落,大寨人没有沉沦,又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事业中。

  “大寨能有今天,主要是靠‘苦干实干’干出来的,大寨要建设新农村,还离不开‘苦干实干’四个字。”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昔日有“铁姑娘”之称的郭凤莲介绍说。

  改革开放之前,大寨主要是靠800亩土地生产粮食,经济结构单一,全村年收入不过20万元。从1992年以来,大寨人在以郭凤莲为首的党支部领导下,发动全村老少积极兴办企业,走上了经济强村之路。大寨先后建起了制衣公司、水泥公司、煤炭运输公司、酒业公司、饮品公司、贸易公司。他们利用“大寨”这个金灿灿的牌子,主动与外面的企业联手发展,目前已有30多个“大寨品牌”走出了山区。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6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

  村集体有了实力,村民福利待遇也不断提高。今天的大寨,村里的劳动力不是进企业当工人,就是搞旅游、跑运输,只有少数劳动力领着工资去种地,大寨人的生活实现了“五有”和“三不”:“小有教”,从幼儿园到小学免费上学;“老有靠”,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烧有包”,集体供应燃煤;“病有保”,实行了医疗保险制度;“考有奖”,对考入大学、大专、中专的学生每年发给奖学金。“吃水不用吊”,村里普及了自来水;“运输不用挑”,集体提供车辆运肥、运粮;“看病不用跑”,村办医疗保健站服务上门。

  大寨人历来就有讲究卫生的好传统。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就大搞新村建设。1963年大寨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村民房屋大都被冲毁,根据大寨的地形地貌,大寨人群策群力地修建了“火车皮”式的大寨特色住房。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大寨人又重新规划了村庄建设:保留三分之一,展示大寨历史原貌,发展旅游业;改造三分之一,使之适应目前生活要求;新建三分之一,解决村民住房困难。从1998年至今,大寨新建了70栋别墅住房,并对部分旧房进行了改造,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目前大寨又请有关部门制定新的村庄规划,以进一步促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在大寨村,婚丧嫁娶不大操大办,多年来全村205户人家很少有家庭不睦的,更没有违法犯罪的行为。村民们闲暇时到村文化活动中心唱歌、跳舞、下棋、健身、打牌,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村办的企业还组织大家外出旅游,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郭凤莲说:“这些为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好基础。”

  诚实厚道的好作风今天在大寨也得到弘扬。近年来,大寨发挥名人、名地效应,兴建了大寨纪念馆,开发了虎头山森林公园,发展起了旅游业,每年吸引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700万元。游客那么多,但从未出现过坑蒙游客的事情。

  大寨村委会主任贾春生说,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现在的大寨正在筹备兴建年产6万吨的乙醇企业,项目总投资5900多万元。大寨人还计划上玉米加工、沼气发电、屠宰加工等新项目,并继续谋划走出大寨,外引内联一批新项目,让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力争在三年内让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相关评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