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马季走了,但对欢乐的追求永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10:21 南方网

  2006年12月20日,相声大师马季先生带着笑声离我们而去。

  人们不会忘记“宇宙牌香烟”,不会忘记“五官争功”,更不会忘记在文化开始复苏的年代里,那个穿着中山装,带着袖套,貌不惊人却一脸憨笑的老头儿。继承了传统的相声艺术,却随着时代的变化给予新的发展和创造,满足公众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文化艺术的需求,马季是中国相声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马季先生的相声,之所以在百姓中口耳相传,不但因为他在缺乏欢乐元素的年代,勾起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更因为他在相声中的一言一行,亦捧亦逗,都充满了批判精神和贴近民众的意识。而这些,恰恰是社会发展中欢乐文化的动力所在,也是公众对于精神富足的追求所在。

  相声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马季先生为这门艺术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创新和发展,居功甚伟。他的付出证明了,任何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有巨大的生命力,都是因为艺术的生命力植根于民众的生活中———不惟上,不惟钱,而惟真,而惟民。艺术是现实生活中百姓故事的再现,有酸甜苦辣,喜百姓之所喜,斥百姓之欲斥,才能给公众带来真实的触手可及的欢乐。

  而艺术家,则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既是文化形态的继承者,更是古老品格的传播者。在中国历史上,或刚直不阿、或活灵活现、或创新求变的艺术家比比皆是。他们拥有一个为公众传播快乐的责任,也拥有一个满足社会精神的话语权。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成长于街巷里弄,相伴于妇孺农桑,因此在他们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最传统最基层的品格。

  马季先生和他的许多前辈、同行们之所以受到广大相声爱好者的喜爱,正是因为这种品格弥足珍贵。

  文化和艺术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文化艺术也常常充满了太多的浮光掠影。包括相声在内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常常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或滞后,或陈旧。此前,因为相声远离了民众生活以及对社会的批评,一度有“相声死了”的说法,而这样的“牢骚”,突显民众对相声革新的期盼。郭德纲式的创新者的出现,给相声界带来些许柳暗花明之希望。大师离去,艺术不死;相声艺术的魅力释放,要以社会发展为己任,以街巷众生为根基,以批判精神为利器。只有求得百姓一声笑,才能不负艺术百年心。

  实际上,公众对于欢乐的寻求,从古到今并没有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反而是艺术要不断适应公众的追求。人们需要一种独立、创新、带有社会批判精神的文化,来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世界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念相呼应。人们更需要从这些文化中,汲取和提升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传统品格的维护,对未来生活的信念。

  这是一种“真欢乐”。这样的艺术形态和艺术内容,才能换取真正的会心笑意。能为者自然受到百姓的热捧,不能为者常常就被商业主义所改造,而失去了真正的创造力和思想性了。

  马季走了,但欢乐不死。

  此刻,我们以思念宣幡,以希望扶灵,告别这位“笑渐不闻声渐悄”的长者。我们还记得在童话《艾丽丝漫游奇境记》里,红桃皇后告诉艾丽丝,能造词就意味着她能得到任何她想得到的东西。虽然此刻我们无法唤回马季,却愿意留下“欢乐”这个简单的词汇,来造就我们这个民族想要得到的幸福生活。(编辑:张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