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圣诞节过与不过的文化之争(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10:43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圣诞节过与不过的文化之争(图)

  圣诞树前,年轻的恋人留下甜蜜浪漫的记忆。

  

圣诞节过与不过的文化之争(图)

  大街上,扮作圣诞老人和天使的商家促销人员装点了圣诞气氛。12月22日西安十余网友穿汉服在钟楼进行冬至祭礼,在网上引起争议;此前,“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更是在网络世界引得一场空前口水战;再往前,“情人节”和“七夕”舍谁存谁的争论硝烟犹存……越来越多的文化之争如同事先设置好的机关一样,每逢节日,必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引发一个又一个炸药包———电光石火,其光灼灼。

  被网友怀疑“做秀”的冬至祭礼

  与热闹、隆重、万众皆狂、酝酿已久的圣诞相比,圣诞节前三日的农历冬至则显得冷清很多。本报报道的《钟楼上演冬至祭礼汉服爱好者体验古代庆典》在网上引爆了一场热闹的争论。

  事情的经过是,12月22日一清早,热衷民俗文化的夏中元就和一群志趣相投的网友到钟楼搞“着汉服冬至祭礼”活动。活动似乎有些悄无声息,10个身穿汉服的人分别充当赞礼官、主祭、从祭和执事的角色,大约6人的后勤人员和几个拿着相机、摄像机及采访本的媒体记者则充当了观众。钟楼上严禁烟火,祭礼的香烛都没有点着;安排略显仓促,祭礼参加者们一边祭天、“饮福受胙”,一边低声商议接下来的步骤,向长者“送寒衣”时,一位拿着相机正摁快门的男士被临时拽去接受献礼……

  组织者孙黎说,第一次举办冬至祭礼,没有模式可搬,这样的户外集体活动需要多层批示;赞礼官“索真阁主人”说,正值工作日,很多人参加不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祭官悄悄说,没有人支持,前一天在钟楼下某大型商场门口的排练还被商场保安驱赶过……脱去赞礼官服、一身摇滚青年打扮的“索真阁主人”和夏中元告诉记者,相比洋节的浮躁和商业味,传统文化很让人着迷,但因丢失太久导致的文化断代现状,让他们觉得再捡起来“真的很费劲”。

  尽管活动很“低调”,主办的他们也颇感“费劲”,但一经本地媒体报道,就引来了“自始至终透出炒作与做秀的痕迹”的争议。

  12月23日10时42分,东方网上发表了署名梁江涛的题为《庆贺冬至何必要穿上汉服》的文章。文章发问,“通过庄重而别具特色的纪念活动传承中华文化,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它却引发出一个热点话题,纪念冬至等民间传统节日是不是都要穿着统一的汉服?汉服到底为何物?”继而评论“公务员穿上它还能下基层到车间、田头与群众同甘共苦吗?农民工穿上它还能爬上脚手架吗?再说了,汉服多少钱一套?恐怕不是每个人都有经济能力买上一套穿着玩玩的”。同时,作者还联系十博士联合倡议抵制圣诞节的新闻,认为“十余位网友又搞起汉服‘祭天’,这似乎不是一种巧合,透过简单的套路和苍白的说辞自始至终透出炒作与做秀的痕迹……如果真的想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符号一代代承继下去,不如多做一些切实可行、让社会公众都能参与其中的事情。而光是盯着一个‘伪命题’的汉服,在穿着这个皮毛上打圈,到底是买椟还珠式的倒退,还是一种商业概念上的‘服饰革命’”?

  针对此,记者连线“钟楼冬至祭礼”活动组织者之一的孙黎女士。孙黎说,他们所倡导的汉服其实质是盛世礼服,只能在传统节日和人生重大礼仪等场合穿,而在传统节日穿汉服作祭礼,是他们倡导穿汉服复兴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契机。至于“做秀”嫌疑,她个人认为是理解偏差问题,因为“网上评论中有80%的网友支持我们的活动”。

  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被评为和穿汉服“祭天”一样,“透过简单的套路和苍白的说辞自始至终透出炒作与做秀的痕迹”的“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是目前互联网上最热闹的口水战之一。

  从12月21日起,“十博士抵制圣诞节”的消息一经《新民晚报》报道,旋即哗然一片。报道中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很快出现在了各大门户网站的醒目位置,其“抵制圣诞节”的主旨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和讨论。

  据媒体报道,来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联合发出了这个署名倡议书,号召国人慎对圣诞节。年复一年日渐燥热的圣诞热浪“灼伤”了十位名校博士的民族文化情怀,他们认为“圣诞狂欢”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后,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几位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均表示,他们并不指望一纸倡议书就能改变人们的看法和认知,只是希望“国人能幡然醒悟”,反省这种过分热衷洋节的行为和意识。

  然而,12月22日清晨,十博士之一的南京某著名高校博士研究生公开表示,已通过发起人除去倡议书中自己的署名,并明确表示,“署名文章并不能代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期的网络调查,约六成网民支持抵制圣诞节。

  满城尽戴圣诞帽

  12月24日上午10时多,长安大学的小雪(化名)拖着一大包东西气喘吁吁地走进宿舍。为了即将到来的平安夜“大赚一笔”,小雪将自己下个月的生活费全用来购买了坠着白色绒球的红色圣诞帽、印制着各色圣诞老人的挂件等圣诞礼品。她谋算着,一个进价2元的圣诞帽一般可以卖5元,100个就能赚300元,按照当晚小寨的人流量和年轻人的比例,这一大包东西早早就能卖完……

  下午2时多,我市某医专大一至大三20多名同学,拿着成捆的圣诞帽和成袋的其他圣诞礼品聚集在金花广场。一位男同学告诉记者,他们每个人出资30元买这些物品,利用平安夜叫卖,不但可以取得不菲利润还可增加社会经验。

  这些大学生只是利用圣诞商机的最“草根”的分子之一。

  其实,从12月初起,全市大街小巷开始不断涌现圣诞节的招贴画和大大小小、形色各异的圣诞树。“××圣诞嘉年华”“欢乐圣诞节、激情平安夜”“圣诞启动庆典”“圣诞时尚秀”等各种冠以“圣诞”字号的活动如千树万树的梨花,在圣诞节的“春风”中,尽数绽放。在平安夜来临的前24小时,放眼望去,似乎所有人都在最后一个月为圣诞节的到来躁动———商场、超市、酒店、酒吧……墙上点缀着红色蝴蝶结的松枝圈、张贴着坐在雪橇上的大红袍的圣诞老人,门口或回廊则立着一棵霓虹闪烁、挂满礼物的圣诞树,一不留神你还可能会和或活灵活现或装扮拙劣的“活物”圣诞老人撞个满怀。

  而呼应商家如此躁动的绝对是满大街的涌动人潮。

  西北大学研究生绢子至今记得2004年和2005年的平安夜盛况。2004年平安夜,绢子和朋友早早出门感受圣诞狂欢夜。到了德福巷,酒吧咖啡厅皆高朋满座,直到25日凌晨1时多,她们才找到空座。5时多酒吧打烊时,问题又出现了。“人太多了,玩了一个晚上,大家都在五六时回家睡觉,根本打不到车!”绢子回忆说,大雪纷飞,浑身哆嗦的她们直到走出朱雀门才看到空驶的出租车。2005年平安夜,绢子和朋友约好都戴着圣诞帽在南门内招商银行门口见面。到了约定的时间,路人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更要命的是几乎一大半人都戴着红色圣诞帽,绢子怎么也找不到朋友,“打电话吧,谁知手机显示‘网络繁忙’,根本就打不出去!”约1个小时后,无奈的她走到湘子庙街里人流较少的地方,总算拨通了朋友的电话。原来,她们一个在招商银行南门,一个在东门,由于人太多、帽子又相似,她们没有看到对方。“今年就算了吧,繁华地段的地下通道都关门,大街上人车争道还不一定成什么样,再有人浑水摸鱼偷东西,劳神伤财不划算!”她说,比起大街上的“混乱”,平安夜自己宁愿在家里过。

  然而,绢子仅是个例。记者在10岁~30岁的近百人调查中发现,仍有80%的人选择“上街狂欢”。

  正在进行时的节日争论

  圣诞节的过与不过,洋节和传统节日争锋谁占先机,文化包容和民族自信存在与否……越来越多的文化之争如同事先设置好的机关一样,每到洋节或传统节日,必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引发一个又一个炸药包———电光石火,其光灼灼。

  “这是文化霸权的表现。”西北大学社科系社会学教研室主任薛新娅说,在全球化今天,随着技术传播,包含圣诞节等节日在内西方文明也在全世界进行渗透,圣诞节等洋节的大行其道正是这些不同文明交融的结果。然而,在享受节日庆典并传递其内在文化的过程中,过节的人也成为被节日重新建构的个体,西方技术和文明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使得过洋节本身具有了品位、时尚和时髦的内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洋节是一种文化霸权。此外,她认为,现在商家年复一年的借圣诞节大搞促销,这种促销规模和形式比元旦和春节期间更为丰富和热闹,从直觉上不免让坚持传统节日优于洋节的国人感到悲凉和失望。她认为,十个博士的主旨很好,尽管在某些人看来博士们所倡议的抵制圣诞节就能“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文化主体性”的说法有过激和无的放矢小题大做,但要从根基上重建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在国人意识中的地位,就必须以这种“提高”的方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探讨,因为“有争议才能警示和反思”。

  “开放心态”是陕西省政协委员、省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赵建文的主要看法。他说,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很多外来的文化都成为了有益补充。比如观音菩萨在印度佛教中是男性,但到了中国,经过“中国化过程”,成为女性,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崇拜母亲”“母性”的因素,而22日冬至时,不光中餐馆卖饺子,很多西餐馆和酒店都有饺子出售。“所以,圣诞老人到中国也完全可以加入中国化元素,比如将善待老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如入圣诞活动中”。他还说,大可不必担心“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中国缺乏或没有既自信又自主、既具有一贯性又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与信仰”,因为改革开放至今可以说是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第二次解放,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势力为文化上的自信、自主提供了保证,“风起云涌过洋节”只是表面现象,从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每年新年、春节开新闻发布会、茶话会,将树立民族文化观写进国情、省情教材等措施来看,我们在教育宣传上并没有放松对本国文化的宣传。他特别强调,所有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教育界人士都应持开放心态,进行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研究、交流,切不可以一时偏颇,影响新的文化建设。

  国内关于圣诞节的争论甚嚣尘上,欧洲则打响了“保护本土圣诞老人”的“阵地战”。据新华社12月22日消息,并不是只有中国人为传统节日的存亡而担心。在欧洲,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危机,其中就包括了最大、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目前,欧洲“保护传统圣诞文化”机构正敦促欧洲人签名,反对“美式圣诞”,支持传统文化。因为,一些欧洲人把圣诞商业化的责任归咎于圣诞老人,因为“他穿着可口可乐的红衣服,挺着美国式的大肚子”,特别是关于圣诞节的基督教起源在圣诞节庆典中似乎变成了陪衬,“圣诞节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只剩下世俗的礼物和商业味的节日”。

  看来,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节日的内涵至关重要,如果剥离了真正具有人性闪光点和传递人性相互关爱、和谐相处的内在精神,“抵制”还将进行、争论也将继续无休无止……

  文/图记者王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