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热点快评:守护的着力点不在抗拒圣诞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14:51 金羊网-羊城晚报

  □耀琪

  10名高校博士高举反耶诞旗帜,“认为国人已经陷入集体无意识,中国文化已经呈现建制性退场和整体性崩溃。”其言振聋发聩,中国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冲突至今百余年,此类忧虑屡屡出现。可是从世俗民间来看,断定国人民族文化丧失也是言过其实,欲扫圣诞出国门也像一种堂吉珂德般的精英冲动。复兴民族精神应该如何达致,才是有识之士应

该着眼的。

  圣诞节从宗教节日变成民间文化,由西方流播到东方是千百年来不可逆的现实。它超越了教堂的范畴,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席卷进去。它固然有商业经济的景象,也有社会慈善活动,既有家庭团聚的情感,也有雪橇童话的缤纷美丽,人们对其温馨的体验远远盖过了它可能的宗教影响。国内学者单纯盯住每个节日的渊源当然可以分出中西方阵营,规定每个节日的定义。但是在百姓生活中,节日不过是年历中的时间指标,民众到了日子就会各自演绎,各取所需。不单是民众,商业机构、政府部门、文化产业都会将节日作为对象进行运用。节日的泛化与流变,让学者疲于奔命的进行清理整顿。但这些精英真要让国人从西方文化中洗脱,让节日信仰一一归位,也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守护本土节日的用力点不在于抗拒异质文化,而在于推动本民族价值体系在全球化浪潮中更新和长青。然而后者却在当前社会中被利益导向方向模糊。比如申报世遗成了地方政府时髦的冲动,倡导儒家学说也成了某些机构和个人的招牌,许多政府也在大兴崇文认祖之风。然而认真观察比较就看到,保护和发扬文化遗产的少,庸俗化加工演绎的多,公共政策和资源落在立竿见影的旅游开发上。这样我们即使有优秀的文化品种诸如节日、风俗、礼仪、语言、名胜、服饰可用,都因为缺乏高层次的战略规划,无法胜任文化的传承和民心的培育。

  我们现在希望政府在立法上确立民间节日、在教育上重申传统礼仪规范、在文化保护上善待非主流。这些做法不但是借鉴了各国对本国民间生活的尊重和扶持,也有助于本民族文化体格的回归与健全。推崇自己的节日,延续自己的文脉,保护自己的遗产,这一切努力如今是既不能离开全球化多元化的语境,又必须在公民社会的建构中理性安排的,任何狭隘的、一元化的、政治化的、商业化的冲动和利用都无助于我们文化复兴战略的形成。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