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考"一变多"是对学生的精神恐怖主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17:30 国际在线

  作者:郭之纯

  日前,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21世纪教育论坛上提出:要改变高考一次统考的现状,变为多次考试。这一观点和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不谋而合,他曾建议把高中三年每次期末考试都变成全省统考,这6次考试和高考在升学中比例各占一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酝酿高考改革新方案,已经注意到了“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这种呼声,将

认真研究讨论这一建议。(《北京晨报》12月25日)

  最近流行一个词叫做“专家一思考,大家就发笑”。大家之所以发笑,当然不是因为专家那些的点子或言语有多么幽默多么睿智,让大家不得不从心底赞叹;而多是由于某些专家的“郑重建议”一眼便可见其荒诞。将高考“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便是又一个令人不得不发笑的建议。

  首先我不知道,提出如此建议的专家可曾考虑过如此考试办法的成本。由于人口基数的庞大,我国的高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考试。假如将高考“一次变七次”,便相当于将考试成本扩大到现在的七倍。这还只是表面那些容易核算的经济成本。至于“多次考试”会增加多少作弊机会,潜在的难以核算的反作弊成本又将有多大?因此,仅从这一个角度,这样的建议便应该被否定,教育部有什么可“认真研究讨论”的呢?莫非是看中这一办法能够继续做大“考试经济”的蛋糕?

  将高考由一次变多次的办法,是舍本逐末,头疼医脚。当前的高考之所以遭遇诟病,其实不是由于这一考试办法本身,而在于中学将这一考试当作“指挥棒”,围绕“应试”使中学教育越来越扭曲;还在于高考录取等过程中,资源分配给人有失公允的印象。所以严格说来,遭遇批评的实际是“高考制度”,以及“高考制度”影响下的“中学教育制度”,而并非是“高考”本身。将高考由一次变多次,能够改变其“中学教育指挥棒”的属性吗?能使高等教育的资源分配变得更公平吗?能够让人们树立对高考的平常心吗?显然是不能的。

  而这一建议尤其可憎之处,还在于其带有明显的“恐怖”色彩———对学生的精神恐怖主义。试想,如果学生三年只考一次,则学生以及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安排学习进度,调整精力分配。而一旦高考变为多次,将彻底把学生们推向“考试机器”的境地,天天都是临战状态,每次考试都是“生死之战”,竞争趋于白热化,再无任何调整、喘息之机,万劫不复,直至累垮拖倒了事。想想看,这不是“精神恐怖主义”是什么?

  而且,教育规律显示,许多有潜力的学生往往不是一开始就表现优秀,而是厚积薄发,到高二或高三时才水到渠成,成绩突飞猛进———实践证明,越是天才的学生越是如此。由此,高考“一变七”这种疲劳战术,将会对天才形成最大的埋没。

  另外,这一建议还有个明显的软肋是:提出如此建议者可曾考虑到那些非应届生、休学生以及在外地就读中学的学生们的考试问题。显然,如果针对这些例外情况所设计的办法对那些非应届生和外地就学生不利,便有悖于高考的公平原则;而如果是有利的———至少可以少受“多次考试”的煎熬,则人们可以选择以非应届生或外地就学生身份报考,以回避这种“多次高考”。

  因此,将高考“一变多”的建议,将使学生不堪精神重负,使一些家长不堪经济重负,使学校不堪应付考试的重负。这实在是一个很“不堪”的建议。

  

  审稿:陈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