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历史的草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01:58 中国青年报

  曹林

  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急剧转型和变迁的进步时代,转型节奏使这个国家每个年度都会呈现出一个鲜明的年度特征。2006年最后一页日历快要翻过去了,这一年的舆论空间异常纷杂,任志强依然在挨骂,但房价悄悄回落,李毅中还在发火,矿难却照旧频仍,网络被斥为万恶之源,网民仍不可阻挡地壮大到1.2亿多,股市崩盘论言犹在耳,沪指却眼睁睁地越过

2400点,这一年该是个什么年?

  撇开舆论表层那些话语泡沫,在改革转型的滔滔洪流和宏大的政经剪影中观照现实时会发现:2006年是中国深刻反思的一年,不仅思辩的程度空前激烈,而且是渐出混沌,拨云见日的一年。

  这是中国诸领域全面反思的一年。首先是“改革”的反思,中国改革已经从前几年人人受益各方齐头并进的增量改革时期,逐渐迈进了损益划分明显,发展快慢不均的存量改革阶段。这种背景下,原先支撑社会的一些改革共识渐有歧见,社会进入了一个改革认知失调期:人人都在思考这几年自己的得与失,原初的共富承诺能否兑现,除了物质社会还需要什么?然后是“开放”的反思,借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周年的历史语境,国人根据金融、汽车、农业等消费方面切身的利益感觉,对本国市场对世界的开放程度和得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呼唤出“和平发展”所需要的国际视野和民族发展的新诉求;财富的反思:顾雏军等富豪纷纷落马引出民营企业家“原罪”的大讨论,引出财富伦理和辩证史观的反思;文化的反思:“超女”糟粕精华之争、中医存废之争、中国龙存废之争也让公共空间一直充满着喧哗与骚动。

  在利益困惑中反思,在反思中博弈,在博弈中重新定位,对宏大改革话题和周遭切身利益的反思构成了2006年中国社会的主旋律。这不是这个国家心血来潮,不是这个社会突发奇想,而是中国改革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社会情态。

  在这一年,我们欣慰地看到,痛苦反思有了初步成果,一些基本共识已经达成,并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改革毫不动摇,发展必须科学,经济又好又快,道德沥清荣辱。在这一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8字要求反映出了大众的共同心声。

  回顾这个反思年,媒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回顾反思年那一点一滴的社会进步,都可以看到媒体在背后推动的影子。

  当年盘点2003年时就发现,媒体对那一年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从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到对死刑核准权收回的呼吁,从无数的网络签名运动到“乙肝歧视”引起的行政诉讼,媒体在一次次公共事件中效用日显,弘扬社会正气,传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实施舆论监督——其实从2003年到今年,随着民主法制的健全、传播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开放度的提升,媒体在推动社会进步中起着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说媒体推动中国2006一点也不夸张。我们不难看到,他们虔诚地讴歌社会中那些震撼人心的大善大美,通过赞美刘默涵的爱心凝聚社会的爱,通过褒扬华益慰的仁爱向社会注入暖流。他们忠实地履行着舆论监督的社会角色,曝光退休高官的丑行,揭开跨国公司的污染内幕;他们积极地为公民捍卫自己的权利鼓与呼,旗帜鲜明地力挺质疑养路费合法性的周泽;正是在媒体追问下,彭水县公安局承认了秦中飞诽谤案属于错案并进行了国家赔偿,维护了司法正义;正是在新闻持续的报道中,不少地区泛滥的高考加分开始收敛,推进了教育公平;也正是在新闻的介入下,沃尔玛泉州公司在深夜成立了其总公司在全球的第一个工会,并在其他跨国公司中引起链式反应,毫无疑问,这是扬弃“引资至上”执政理念的标志性事件。

  更为可贵的是,我们的媒体能够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顺应社会变革的潮流,主动地以媒体和新闻的力量去推动一种历史进程。从刊发皇甫平的《改革不可动摇》到发布胡德平的“清算‘第一桶金’就是否定改革成绩”;从热议《大国崛起》到争论《我们走在大路上》。这一年,媒体体现出更多的清醒,提供表达平台推动社会讨论,为反思设置各种新的议程,让最大多数人能参与到争论和反思中来;这一年,媒体表现出更高的自觉,自觉整合自身的各种资源服务于反思,发掘典型事件为反思提供新的视角,以深度调查报道推动反思的深入;这一年,媒体显示了更显著的成熟,在报道和评论中传播民主法治等开放社会理念,排斥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引导反思朝着理性化的方向推进。

  “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是本报的办报宗旨。2006年,有一些微小的新闻事件,由于对制度层面的推动而变得格外重要;有一些普通的新闻人物,由于为公共利益作出贡献而显出夺目光彩;有一些家常的新闻话题,由于击中要害而引发震耳回声。

  于是,我们在他们身上投入更多的目光,在年终的时候,把其遴选出来,呈现在这里,希望成为一种版本的历史草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