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6省会新闻搜索排行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04:03 大河网-河南日报

  

2006省会新闻搜索排行榜

  

2006省会新闻搜索排行榜

  

2006省会新闻搜索排行榜

  

2006省会新闻搜索排行榜

  

2006省会新闻搜索排行榜
新闻以你为本

  你?是的,你。站在2006年的尽头,重新打量这一年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我们梳理出一堆搜索关键词,但最根本的坐标,其实是你--我们的千千万万个读者。你,始终是记录新闻的理由,是新闻关注的终点,是新闻价值的参照。

  新闻以你为本,所以当郑开大道开通,郑州成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我们为你解读:这对于你生活的这座城市,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

  新闻以你为本,所以当纺织企业酝酿搬迁,交通拥堵房价上涨,我们为你追问:这对于你的生活,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新闻以你为本,我们搜索着你的“舒心”,你的“郁闷”;我们倾听着你为挖沟带来的行路难而抱怨,我们关切着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叹息……

  新闻以你为本。今天,我们回首2006年的郑州,从你的角度出发记录下城市的进步和繁荣,也记录下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阵痛;明天,我们将带上这份责任,继续赶路。

  2006省会新闻搜索排行榜

  关键词

  亮点

  祭祖大典世界注目郑州

  2006年5月,丙戌年黄帝祭祖大典在黄帝故里新郑市举行。通过电视直播,这一大典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了河南和郑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进一步凝聚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情结。

  《禅宗少林》郑州山水传天籁

  美。恐怕这是能概括《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意境的最佳词汇了。

  10月17日晚,登封待仙谷的一场大型实景演出成就了郑州文化的又一个辉煌。

  创作历时一年多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创下了多项第一,引来了国内阵容最强的创作班底。其浓郁的少林特色是任何地方无法复制的。我们再次坚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谭盾说,是古老的嵩山给他提供了创作灵感;我们说,是悠久的中原文化造就了这部史诗般的视听盛宴,古都郑州,必能创作出更诱人的文化大餐!

  500强发布彰显郑州实力

  2006年9月,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暨高层论坛会议在郑州举行。500强发布会是中国企业界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年度盛会,郑州成功拿下举办权,彰显了郑州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实力和地位。

  交通大项目筑牢郑州地位

  2006年12月22日是郑州铁路建设的“大日子”。当天,郑州黄河公铁两用大桥、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火车站西出口改造等三个重大铁路项目正式启动。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以及有百年历史的郑州火车站为方便旅客乘车、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城市形象而进行的大手术,这三大工程加上今年早些时候规划于郑东新区的郑州铁路新客站和投资45亿元的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必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郑州的交通枢纽地位。

  卫生城园林城郑州“双升”

  2006年4月15日,郑州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上世纪80年代,郑州以35.25%的绿化覆盖率位居全国317个城市前列,“绿城”成为郑州的代名词,但随着城市不断扩大,市区“绿量”明显不足。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意味着郑州市再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绿城”。

  几天之后的4月19日,全国爱卫会正式命名郑州为“国家卫生城市”,这是卫生城市新标准颁布后被命名的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郑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始于1996年。10年,200亿元的投入,重点解决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问题。此次挂牌,意味着郑州十年创卫的不懈努力获得了认可。

  2006省会新闻搜索排行榜

  关键词

  影响

  榜首新闻回放:2月14日,郑州市首次大规模对西部老工业基地用地改造规划进行中期评审,涉及范围约17平方公里。将有7大国有企业逐步搬迁出市区。4月28日,郑州泰阳纺织有限公司在郑州纺织服装工业园区奠基,拉开郑州纺织业外迁的序幕。

  No.1纺织企业挪移牵动郑州西区

  这条新闻,不仅仅关乎纺织业的发展,更牵涉到郑州整个城区未来数十年城市布局,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郑州西部工业区在历史上曾作出过重要贡献,随着工业生产区的逐步迁出,拥有较完善基础设施的西区将规划为适宜居住的城区,西区复兴只是时间问题。

  5座大型国有棉纺企业面临搬迁,牵动了社会各界的心。在郑州市要找一个彻底与纺织无关的人并不容易。建设郑州纺织工业基地,对素有纺织城之称的郑州,意味着重振郑州市纺织工业的雄风,提高城市品位,对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重要作用。

  No.2多项进步昭示政府尊重民意

  把一部地方性法规的起草委托给一家律师事务所?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发生在2006年的郑州,为的是摆脱部门利益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公正”和“民意”。学者评论说:“从公权力的源头看到了民主。”

  郑州市政府办理的关于解决弱势群体看病难的议案遭到郑州市人大常委会的否决,在郑州也是开先河之举。官员与群众网上聊天,继续三票制选拔正职县处级干部等,无不彰显着2006年郑州民主法制进程的继续提速。民意,从不曾像现在一样得到尊重。

  No.3城中村改造办法多步子快

  2006年,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步伐加快,平均每月有2个村庄动工,沉寂已久的城中村改造迎来高峰。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自愿”原则,城中村改造实现了村民、开发商、政府三方共赢。由于补偿合理,村民们积极配合改造,等村民们再次搬回来时,这里将是环境优美的社区;开发商得到了合理的利润空间,吸引了众多省内外知名的开发商参与改造;政府也开心,因为改造城中村,提升了城市品位,为城市经济发展培育出了新的增长点。

  No.4运河蓄水郑东新区越来越美

  9月12日,郑东新区起步区4.1公里长的人工运河注水贯通,泛舟水上,不少郑州人会为这北方城市少有的景致陶醉。郑东新区,在2006年继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自2003年开建,郑东新区已经完成了“三年出形象”的任务,2006年它在向“五年成规模”迈进。

  “这个'迈进'对新区是一种活力,对整个郑州是一次'转移'。”郑州市一位高层官员说。

  2006省会新闻搜索排行榜

  关键词

  舒心

  榜首新闻回放:2006年8月,郑州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办公室宣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基本完成,从10月10日起,省会49家医疗单位执行新的中标药品价格。同一种药品在省会不同医院不同价的历史终结。招标办提供的数据显示,这次招标采购药品平均降幅22.605%,按照中标药品履约总金额20亿元算,可让利4.521亿元。

  No.1同城同价力遏药价虚高

  从2005年年初开始酝酿的省会药品同城同价计划,一波三折,历时近两年终于得以实现。不仅省会二级以上各类医院的相同药品同价,而且基本实现“院(医院)店(药店)同价”。

  看病贵是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同城同价模式通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药价,对百姓来说就是舒心之举。

  从招标结果看,招标药品较以前确有明显下降,让广大患者看到了希望。但是,在未来的日子里,同城同价还能降下多少药价?药品招标是不是解决药价虚高、解决群众看病贵的最有效手段?各地都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广大郑州市民在期待。

  No.2免学杂费为农村家庭减负

  今年秋季,郑州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约有50万人从中受惠。

  义务教育在郑州终于迈出实至名归的第一步。

  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仍需缴纳杂费。在今年开始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中,该内容改为: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近20年间,孩子上学的杂费让一些农村家庭饱受经济压力。教育是希望,孩子是未来。义务教育不再收学杂费,惠及的不仅仅是学生家长。

  No.3竞争让机票越来越便宜

  今年下半年以来,旅客在郑州买机票越来越便宜了。

  2006年6月,深圳航空公司进驻郑州,竞争局面的形成给乘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11月,深航南航同一天在同样的5条航线上将机票打到三折。

  郑州乃至全省的老百姓都深切地感受到了市场的力量,竞争的力量。

  据了解,还有5家航空公司将入驻郑州。

  No.4经济适用房“摇号”显公平

  经济适用房以前经常被诟病的是透明度不高、暗箱操作。2006年,郑州市经济适用房开始实行摇号公开销售,低收入家庭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

  在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政府这一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制度顺应民心。

  虽然今年公开销售的2060套经济适用房相对于郑州13万多户中低收入家庭来说仍显得微不足道,但从中体现出的信号很明确:让买不起房子的市民能住得上房子。

  2006省会新闻搜索排行榜

  关键词

  热议

  榜首新闻回放:这一年教育新闻太多,随便举几个热点:中小学生体质不断下降已经成为公认状况;一到假期,孩子有空锻炼身体了,学校体育场馆却关门了,暑假成了孩子们的“第三学期”;公办教育资源不足,民办学校又因收费高而上不起;书包太沉,孩子们不得不用起了拉杆书包……

  No.1孩子教育牵扯众人心

  上学难、上学贵、上学累,成为新时期压在家长和孩子身上的“三座大山”。

  有人说:“对于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社会该操心的地方不操心,不该操心的地方乱操心。”

  话虽有些偏激,却也不无道理。抱着“望子成龙”、考高分上名校的观念,家长和老师们有时难免做出“拔苗助长”的事。

  素质?成绩?认识还真难统一。好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孩子也有了更多表达自己愿望的胆量和机会,因此,诸多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生的人才有一叹: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幸福多了。

  No.2咪表停用但争议仍在

  “咪表”在今年的郑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郑州市执法局以“路边临时停车位已逾期使用”为由,要求咪表公司拆除咪表,而咪表公司则亮出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的10年期效合约,称执法局无权对咪表设施执法,而众多停车者对咪表的意见则集中于对其经营服务的不满。咪表停车有70年的发展历史,但在郑州却遭遇尴尬。此事最新的进展是:咪表公司行政复议被中止,郑州市政府已介入协调。

  No.3天价滞纳金难服人心

  7月23日,荥阳市一辆3年没缴过任何交通规费的小吊车被交通部门查获,根据征稽收费标准,该车因漏缴养路费而产生的滞纳金达46万元。据了解,每天的滞纳金为养路费的1%,而且是利滚利,这样算下来,其利率是银行利率的507倍。“天价滞纳金”事件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其实,滞纳金广泛存在于市民生活中,固话、上网、水费、电费等都有,就按合同处罚金,如果用户“违约”就要“受罚”,只不过,这个合同,多少有点“霸王”的味道。

  No.4“山友”多了救援没跟上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报道过的嵩山救援超过15起,死亡1人。频发的事故给众多驴友敲响了安全警钟,也引发人们思考。“出了事情谁来救?”一位驴友在网上留言问。户外救援越来越重要,建立完善的救援机制迫在眉睫。在政府户外救援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民间义务户外救援组织的出现,为户外运动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但民间救援队生存状态尴尬,装备、资金、人员都比较缺乏,还在期待着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

  2006省会新闻搜索排行榜

  关键词

  郁闷

  榜首新闻回放:12月5日,位于南阳路东的12号地拍出了每亩431万元的价格,刷新郑州土地拍卖价格新记录。与之呼应的是,今年省会房价上涨较快,11月商品房均价为3410元/平方米。

  No.1地价房价不断创新高价

  不断上涨的房价,是老百姓心中的痛。屡创新高的地价,让开发商们咬牙举牌。

  房价地价,唇齿相依。郑州市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满足不了城市日益发展的需要。好在郑州市政府正逐步对土地供应方式进行引导和调整。如针对土地成本在房价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的问题,在住房建设用地供地中加大招标方式的运用,而不是仅侧重于拍卖和挂牌。

  增加土地供应才是减缓目前房价高增幅的根本措施。抑制房价,广大老百姓期望着政府能支持多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让大家能真正买得起房子,而不是面对着高楼大厦,齐唱“赶不上飞涨的房价”。

  No.2挖沟是否讲点“人文关怀”

  郑州人因为挖沟的事已经烦恼多年。今冬,这烦恼卷土重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地下水、电、气、暖、通讯等重要的管网配套设施需要不断扩容更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绝对该是件好事,有关部门该深思两件事:一是挖沟前有没有宣传到位,取得市民的理解与谅解?二是对于道路开挖的安排是否建立了“民意原则”,即如何实施开挖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生活及出行影响的原则。

  对于郑州,要发展,挖沟是难免的,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应给挖沟也注入“人文关怀”!

  No.3堵车难题解决起来不容易

  “开车有点烦!”是郑州有车族越来越高的呼声。目前郑州市机动车总数已达97万辆,仅市区就有40多万辆,并且,机动车数量还在以每天300辆的速度增长。

  出行拥堵已成为困扰各大城市的“肠梗阻”,“车让路,路让车”,不少专家为此争论不休。道路拓宽速度永远也赶不上机动车的增长速度,因此,靠拓宽道路解决拥堵是不现实的,只有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如地铁、城铁、无轨电车、公共汽车等才是正途。

  No.4毁树不止真让咱百姓着急

  今年郑州毁树事件依旧不断,仅金水区就有10多起。

  这些砍树事件有两个共同特点--无证砍伐,由开发商执“伐”。

  但它们都无一例外地激起“民愤”:百姓们或当场声讨,或向执法单位反映,毕竟郑州是一个特别需要呵护绿色的城市,毕竟“十年树木”的艰辛屡屡唤起市民们的良知。于是,一个声音渐进渐响:城市发展,决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2006省会新闻搜索排行榜

  关键词

  图说

  大雪考验交通应急预案

  2006年1月18日的一场大雪,使郑州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性得到了一次“另类凸显”--京广铁路部分列车晚点或停运,火车旅客滞留,国道堵车近百里。

  在这次大雪考验中,相关的交通紧急预案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指挥疏导安置工作,及时恢复了公路、铁路的顺畅交通。稍嫌遗憾的是,预案对部门协作考虑不足。

  热点学校大班难“消肿”

  按照规定,小学每班不应超过45人。但今年,郑州不少市区内热点小学每班人数超过了90人。

  于是,今年秋季开学后,各学校鲜招频出:为了学生上课听得见,有的学校给老师配备了耳麦和音箱,有的学校让老师们比赛快速记住学生的名字;还有的学校课间操改在室内做眼保健操。大班额现象严重,老师们体力和精力透支;学生喊挤,家长心疼;人太多,空间太小,学校在管理上也麻烦颇多。

  火爆招聘会电梯挤变形

  现在,公交没那么挤了,抢购没那么火了,追星没那么热了,可招聘会却近乎“疯狂”了!

  “别挤了!”“别挤了!”2007年河南大中专毕业生招聘会吸引了3万多学子。人如潮水,挤倒了会场两扇大玻璃门还不算,钢铸铁打的电梯竟也被挤变了形。

  一位经历者称:“考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毕业找工作,也容易不到哪儿去!”

  环卫女工穿上“空姐装”

  11月18日,郑州市二七区环卫清洁服务总公司的环卫女工身着酷似“空姐装”的衣服出现在市民面前,一时间舆论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

  反对者说,“空姐装”漂亮却不实用,更有人称这是“作秀”。赞成者却认为,环卫女工变靓丽了,标志着工作条件和待遇的改善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环卫女工们自己则说:“俺穿得光鲜体面些,干起活来劲头更足了!”

  出租车更新有了“新气象”

  今年9月4日起,郑州出租车进入第二轮车型更新,与1998年的第一次更新相比,这次有了不同。

  不同一:出租车的“外衣”由“红”变成了“绿”和“蓝”,令人们一度产生的“审美疲劳”得到了缓解。

  不同二:初次“更新”,的哥的姐为程序的不透明而不满。这次,从新车展示到网上市民投票,再到汽车销售商公开报价承诺以及有关部门承诺的哥买到低价车,一系列的举措都展示了一种“新气象”。

  旅游小姐花车巡游郑州

  今年7月1日,85名国际旅游小姐巡游郑州。郑州市为她们举办了隆重的入城仪式。入城仪式结束后,这85名佳丽登上50辆扎满鲜花的郑州日产皮卡车,向郑州市民展示各自的美丽。

  佳丽们还参观了河南博物院、游览了少林寺,参加“相约少林”活动,感受了功夫之乡的魄力。

  国际旅游小姐巡游郑州,增加了古都郑州的现代元素。借助美女经济的载体,郑州猛猛地露了一把脸。

  2006省会新闻搜索排行榜

  关键词

  重磅

  普京当了回“少林形象大使”

  2006年3月22日,普京造访少林寺

  2006年3月22日,当俄罗斯总统普京面对众多中外记者将小沙弥释小广扛上肩头时,他可能没想到这次少林寺之行,基本上成了1981年电影《少林寺》公映以来动静最大的“品牌推广”活动;而普京,这位神秘的前克格勃特工、柔道黑带高手,被俄罗斯姑娘用流行歌曲《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追捧的新好男人,不经意间也当了一回少林寺的“形象大使”。

  根据登封市旅游局的统计,普京访问少林寺后,登封市的旅游接待人数、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和54%,前来采访的各路媒体也明显增多。这景象真像那歌里唱的:“嵩山幽谷,人人都向往”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少林寺能有今天这般影响,还应该与方丈释永信多年的苦心经营有关,普京此次访华专门提出要造访少林寺,不能说一点没受莫斯科少林文化中心的影响,而这所文化中心,是释永信方丈1999年去莫斯科建立的,瞧这深谋远虑!

  重磅·瞬间:

  “当时普京看完表演后提出来跟武僧们握手、合影,这时候小武僧太小了被挤到了后面,普京拉过来一个直接放在自己肩膀上了,这个场面非常感人。”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我当时没想到普京会有此动作,练武的本能使我身子稍微一动,但是眼睛的余光让我马上就感到了来自一位老人的关爱之情。我30多公斤呢,一下子就起来了。”

  --释小广

  那一刻,我们都是“郑汴人”

  2006年11月19日,郑开大道开通

  2006年11月19日,郑开大道开通。河南省委、省政府重要战略部署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环节--郑汴一体化迈出了标志性一步。

  这条双向10车道的大路长39.2公里,规划控制100米宽。

  更让百姓舒心的是,这条大道中间没有一个收费站,这为下一步搭建内部没有任何流通障碍的产业群定下了基调。

  更多的常识和成见正在陆续改变:

  当日,郑汴两座城市之间开通了公交车,票价7元,比此前的长途汽车票价便宜了将近一半。

  此前,两地移动手机用户发送“KTZBT”(“开通郑汴通”首字母)到01861,就可以享受市话收费标准。郑开大道的影响超越了它自身的长度和宽度,更多的变化正在向两市市民身边“扩展”。重磅·延伸

  回想2006年中原两大城市--郑州和开封居民最为欢愉的“对接”,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暴走。

  暴走,走的是一种心情。“暴”字透出来的是一种精气神,是一种无限的快意,是一种速度和力量,是一种“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气概和风度。

  郑开大道点燃了郑汴两市市民的激情,消除了郑汴一体化过程中的地理障碍,拉近了郑汴居民的心理距离。

  在崭新而宽阔的郑开大道上暴走,快意来自于你知道在道路的另一头有同样激昂的一群人,正大步向你走来!

  重磅·瞬间:

  郑州、开封两市市长交换钥匙,开启郑汴一体化的大门。

  2006省会新闻搜索排行榜

  关键词

  数字

  5万户

  “拿齐材料,十几分钟就办了。”郑州5万户居民房屋产权的历史遗留问题,在2006年得到了解决。

  “只要不是政策法规明令禁止的,不影响第三方利益的,我们会一路开绿灯。”房管部门负责人的表态让市民更加宽心。

  房产证直接牵涉市民的切身利益,这一惠民政策,令市民对政府有了更多的信心。

  200亿元

  2006年,临近岁末,年初确定的200亿元的地方财政收入目标也非常有希望实现。随着政府钱袋子日渐鼓起来,财政支出的用途令人关注。在积极推动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对下岗失业职工、低保户、农村特困户和受灾群众等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体,加大财政保障投入,落实扶持支持政策,从社保、教育、医疗住房、受灾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全方位保障,积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500电子眼

  如今,郑州的有车族出门既怕警察,又怕电子眼,这些让有车族害怕的电子眼却受到不少非议。

  今年4月,郑州市警方在市区路口安装的500个电子眼正式投入使用。而这500个电子眼并非政府出资购买,而是生产厂家安装的,违章罚款按一定的比例返还厂家作为设备及安装费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广泛争议的焦点是:交通管理执法权属公共管理权力,警用设备的商业化会不会影响公正执法?

  靠电子眼来维护正常的城市交通秩序,其思路无可厚非。但公权一旦与市场亲近,就有可能损害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400万农民

  “报销”医药费,曾经是城市干部职工的专利,如今已走入农民的生活。一个农民每年掏出10块钱,全年最高可以报销1万元医疗费用着实让人羡慕。

  今年,郑州市全面启动惠及400万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90.75%,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

  前11个月的统计数字显示,共有217.7万农民报销了8203.21万元的医疗费。

  紧随其后的,是全民医保正在由蓝图变为现实。

  这说明,全面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已经不远了。

  策划朱夏炎肖建中统筹

  李欣马禄祯撰文

  惠婷何可李林李凤虎柯杨高长岭王晓欣

  李若凡徐东坡黄晖

  摄影

  陈伟李建峰陈更生郭宇董亮王铮

  文字编辑

  高长岭黄晖

  版式设计

  黄晖

  黄河公路铁路两用桥效果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