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世界铅都”永葆青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08:40 红网-湖南日报

  

让“世界铅都”永葆青春

  全国第四大铅锌矿———康家湾矿一角

  

让“世界铅都”永葆青春

  花园式工厂

  朱章安徐德荣阳政倡

  千里湘江,七千万湖南人的母亲河。

  湘江之滨的常宁水口山,是中国铅锌工业的发祥地,素有“世界铅都”和“中国铅锌工业摇篮”之美誉。“水口山”自清朝1896年收归官办起,迄今跨越了三个世纪,历经110年。

  回眸百年铅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振国感慨万千:水口山的历史,是一部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奋斗史,是一部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创业史,是一部与时俱进、顽强崛起的发展史。110年来,一代又一代“水口山”人奋力拼搏,创造了中国铅锌工业的文明,铸就了“水口山”今日的辉煌。昔日简陋的工棚,落后的原始生产工艺,已被一栋栋现代化厂房、先进的生产设备所替代。“水口山”已建设成集采矿、选矿、冶炼、加工为一体的大型有色金属联合企业,拥有60万吨矿石采选、30万吨铜铅锌冶炼、1000公斤黄金和300吨白银的生产能力。

  更让“水口山”员工骄傲和自豪的是,“水口山”不仅有光辉灿烂的历史,而且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年铅生产能力全国第二,年锌品生产能力全国第八、康家湾矿———全国第四大铅锌矿,第六冶炼厂———我国唯一、世界三家铍冶炼生产企业之一。

  百年老矿水口山青春长驻,是中国民族工业成长壮大的缩影。

  从无到有撑起民族工业的脊梁

  人生最重是精神。翻开“水口山”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水口山”历经百年沧桑不断成长壮大,靠的是一种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这种“水口山”精神,凝聚了中国民族工业之魂。靠着这种精神,“水口山”闯过了一道道激流险滩,度过了一次次危机,赢得了发展机遇。

  1896年,湖南巡抚陈宝箴奏请清政府批准,将“水口山”收归官办。从晚清到民国,一大批仁人志士怀着实业救国的热情,投身到“水口山”的建设中。1905年,“水口山”自行设计建设中国第一家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化斜井,同年创建中国第一家土法炼锌厂;1908年自行设计建设中国第一家重力选矿厂;1910年创建中国第一家炼铅厂;1933年创建中国第一家火法炼锌厂,开创了近代中国铅锌工业之先河。

  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水口山”,矿井被完全淹没,厂房设备遭到严重破坏,矿山被迫完全停顿。直至新中国成立,饱经风霜的“水口山”才终于回到人民手中。当时国家建设急需有色金属,“水口山”复工被迅速提上日程。时任中共郴州地委第一书记、郴州军分区司令员刘亚球同志,以曾经在“水口山”做工的亲身经历和丰富的矿山工作经验,准确判断“水口山”深部尚有大量矿体存在,力主恢复生产。他主动向省委请缨,毅然回到阔别23年的矿山,出任水口山矿务局副局长、代局长,领导排水复工工作。在他的感召下,广大工人迅速从四面八方赶回矿山,他们为国分忧,争分夺秒,维修设备、架设电缆、排除积水、清理巷道。仅用短短7个月,就排除窿内积水45万立方米,修复巷道6000余米,新开巷道1000余米。1952年春,久违的机器轰鸣声终于再次响彻“水口山”天空,深埋在地底下的宝藏终于得以重见天日。“水口山”成功地度过了第一次危机———生存危机。

  恢复生产后的“水口山”作为共和国铅锌工业的“长子”,焕发了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通过不断的革新改造,到1980年,“水口山”形成了40万吨/年的矿石采选、4万吨/年的铜铅锌冶炼生产能力,实现了以矿山采选为主向以冶炼为主的重大战略转变。但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生产,“水口山”已探明的矿储大都进入“枯竭”期。“水口山”又一次遇到了严峻考验。1984年,“水口山”配合217队发现大型的康家湾铅锌金矿,在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康家湾矿得以迅速立项。为使矿山早日投产,“水口山”人打破常规,积极实施“探采结合、以矿建矿”的新模式,大大缩短了详堪和建设周期。上世纪90年代初,康家湾矿一期工程投产,一举摘掉了“硐老山空”的帽子。“水口山”成功度过了第二次危机———资源危机。

  进入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水口山”的产量规模偏小、技术装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资本结构失调。特别是铜、铅冶炼工艺被国家明令限期淘汰,企业随时面临停产关闭的危险。面对1.2万余名员工渴望的眼神,当时上任不久的水口山矿务局局长刘振国深感责任重大。越是困难越要鼓起勇气迎难而上。这是“水口山”人最可贵的精神。刘振国与公司其他班子成员很快形成共识:要摆脱困境,关键是要迅速扩大产业规模、调整产品结构、优化技术装备,以技术改造支撑企业发展。在这紧要关头,公司提出了“三个二”发展战略:坚持资源控制和产品深加工两个方向;树立铜、铅专利技术和铍系列产品两个品牌;利用国家投资和民营民有两类资金。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三个二”发展战略为“水口山”铺设了一条正确的发展轨道,企业产能和工艺,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到2002年,“水口山”完成铅锌铜三种主产品15.1万吨、工业总产值11.97亿元,实现利税1.03亿元,比1997年分别增长103%、111.47%和122.99%。三项主要经济指标5年翻了一番多,相当于5年为国家再造了一个“水口山”。“水口山”成功度过了第三次危机———淘汰危机。

  在逆境中前行,在拼搏中发展。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水口山”人没有退缩。他们坚韧不拔,顽强抗争。“水口山”精神造就了水口山的辉煌,诠注了中国民族工业之魂,为的是同样一个梦想:“水口山”要崛起,中华民族工业要崛起!

  科技创新让百年老矿永葆青春

  在水口山东南面,耸立起一座现代化的厂房———水口山第八冶炼厂。漫步园林式厂区,闻不到二氧化硫气味,高耸的烟囱看不到一丝烟尘,蓝天与白云相互映衬,红花与绿树相映生辉。这是我省目前最大的环保工程,也是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目前装备最先进、单机生产规模最大、厂区环境最优美的现代化铅冶炼厂。它标志着百年老矿水口山跨入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铅冶炼企业行业。

  “水口山”一直沿用传统的铅冶炼工艺流程,劳动强度大,铅回收率低,每年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从烟囱中排出,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发达国家早已淘汰这种工艺。

  为保护环境,追赶世界铅冶炼先进水平,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水口山矿务局与北京有色金属设计研究总院等9家科研院所共同研制开发了氧气底吹炼铅法(水口山炼铅法)工艺,并分别获得中国有色金属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河南、安徽等冶炼厂相继采用水口山炼铅法工艺建设铅冶炼生产线投产成功。这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工艺由此从试验阶段走向了生产应用。

  2001年,集团公司决策层在讨论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达成共识:做大做强电铅品牌,上马铅烟气治理工程,确保环境效益和企业发展后劲。在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水口山铅冶炼烟气治理工程2002年获准立项,被列入国债投资项目。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振国亲自挂帅,组成考察团,深入炼铅企业,对国内外多种工艺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佳方案。最后果断决定:采用水口山自己发明的炼铅法工艺。

  2005年8月26日,投资3.8亿元、采用“水口山炼铅法”的铅烟气治理工程竣工投产。这项工程是“水口山”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施工最复杂、应用专利技术最多的建设项目,如此浩大的工程从破土兴建到竣工投产,只用了17个月时间,创造了我国重金属冶炼史上又一个奇迹。

  这项工程投产以来,形成年产粗铅10万吨、硫酸10万吨生产能力,二氧化硫烟气回收率达96%,粗铅产出品位达97%,生产效率提高40%,一天还可省煤80吨,整套设备实现自动化控制,极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生产环境,为中国铅冶炼改造闯出了一条新路。

  采用“水口山炼铅法”建设世界一流的铅冶炼厂,是“水口山”技术创新的一个典范。面对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公司领导班子清醒地意识到,“水口山”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公司确立了“做大、做强、做优”的思路,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实行重大创新项目责任制、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等途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水口山”是全世界三家铍产品生产企业之一,在没有现成技术可借鉴的情况下,“水口山”人与北京有色研究院工程技术人员合作,依靠自主创新,掌握了工业氧化铍、高纯氧化铍、金属铍、铍铜合金等系列铍产品的完整生产工艺。“高纯氧化铍”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金属铍被应用于神舟六号飞船和气象卫星等尖端科研项目。

  立足企业生产实际,重视工艺创新,是“水口山”自主创新的一大特色。该公司是全省唯一从原料中提炼铜的生产企业,针对铜矿资源日益贫乏,矿品位下降,公司研制出“水口山炼铜法”,采用该法使铜回收率由92%提高到97%,每吨铜能耗节省150元,二氧化硫回收率从20%提高到90%。该项专利技术已被国外企业采用。

  至今,“水口山”已拥有6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提高了企业的科技水平与综合竞争力。“十五”期间,公司共投资66601万元,相继完成了康家湾二期改扩工程、电锌填平补齐和扩产工程、三厂铅冶炼扩产改造工程、金信公司电铅工程、金银扩产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公司还投入科研开发费2775.2万元,围绕企业生产中的重点、难点开展科技攻关,先后完成十项科研重点项目,有五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氧气底吹熔炼———鼓风炉还原炼铅(SKS)新工艺及工业化装置开发研究”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口山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这些技改项目和科研成果的投入使用,极大地增强了“水口山”的发展后劲和经济效益。

  环保与发展实现双赢,是“水口山”技术创新的又一得意之作。“水口山”作为百年老矿,原有的工艺相对落后,治理环境污染任务繁重。公司确定了“在治理环境中寻求发展、以发展的成果促进环境治理”的工作思路,把改造落后工艺、降低环境污染与提高生产效能有机结合,先后建成了一批环境治理改造和循环经济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水口山”每年有10多万吨工业废渣贱卖给一些小企业,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十五”期间,“水口山”按照“环保与发展实现双赢”方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累计投入资金6亿余元,先后完成了十余项环境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万吨、工业废水排放100万吨、重金属离子外排近2000吨。2005年,公司和职工共同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了实业投资公司,对三厂、四厂、八厂含铅锌的废渣进行回收利用,生产铅锌产品。然后,又将含金银的废渣送到三厂、八厂回收金银,这样循环利用,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企业效益,每年废渣回收价值可达2000多万元。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振国高兴地说:“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环境污染一直是制约水口山发展的瓶颈,但‘水口山’人通过科技创新很好地应对了这两大难题。‘水口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稳中求变,管理与国际市场接轨

  开拓者的事业无止境。“水口山”的决策者们认为,作为一家国有大型企业,不能满足于产品在国内有市场,而要敢于与世界同行比高低,在国际竞争舞台上唱大戏,为民族工业添光彩。

  加入WTO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产品直接受到国际市场冲击。2002年初,“水口山”铅、锌、铜三种当家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下跌17%-39%,降到了近10年最低点,预计企业全年将亏损上亿元。

  冲击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振国处惊不慌,他率领班子成员研究分析市场,很快形成共识:以变应变,按照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动态调整产品结构,由被动适应市场向主动驾驭市场跨越。

  稀有金属铍在“水口山”百余种产品中,以其独特的耐压、耐磨、防爆性能,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通讯等高科技领域。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三家铍生产企业之一,“水口山”的产品供不应求。2002年,他们投资1200万元,对氧化铍和铍铜合金实行扩能增产。仅用8个月时间,两项技改项目相继竣工,创造了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高速”。氧化铍的产能由80吨/年增加到160吨/年,铍铜合金的产能由500吨/年增加到1500吨/年。“水口山”的铍铜合金等铍系列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既遵循国际游戏规则,又符合企业实际,这是“水口山”创新管理的一大特色。公司过去采购的物资质次价高时有发生。他们按照国外企业惯例,推行管理权与操作权“两权”分离管理模式,做到操作者签约,管理者审批;签约者负责,审批者把关,企业内部形成管理者与操作者相互制衡、相互约束,避免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弊端。企业一年仅节约材料支出即近500万元。

  销售上推行国际流行的代理制,是“水口山”管理与国际并轨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已在国内设立5个代理商,每年销售的产品占公司5%的产品销售量,铍铜系列产品由国外公司代理销售,45%的铍铜产品出口国外市场。为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水口山”成立“价格管理委员会”,每周根据行情预测产品价格,同时成立期货经营部,每天对国际市场产品进行实时监控,作出价格趋势分析。在企业内部层层建立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逐年提高。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连续三年出口创汇大幅攀升的基础上,2005年,创汇达1.3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联合办矿,积极开拓外部原料市场,这是“水口山”探索国内办矿新模式的一大创举。随着生产的快速发展,公司下属的康家湾矿,已不能满足新增生产能力需要,冶炼能力大于矿山能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他们利用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由民营企业出资金,在福建、广西、江西、浙江等地建立5座联办矿山,并走出国门,与俄罗斯合作开办铅锌矿。这种办矿模式,每年给公司提供数万吨外部矿石原料,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原料基地,化解了企业的投资风险,同时分流了公司部分富余人员。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矿区

  水口山作为相对独立的矿区,不仅要发展生产,还要保证一方稳定和平安,不仅要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承担一份社会的责任。公司党委书记王大开风趣地说,“水口山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承担社会责任的价值远远超过上交给国家的税收。”

  王大开书记这番话,在水口山下属的两个矿山平稳破产中得到了印证。

  2005年,水口山的铅锌矿和柏坊铜矿因资源枯竭被迫关闭破产,3200多名职工的安置成了最大难题。

  “这些职工为水口山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不能甩掉不管。”在关闭破产动员会上,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振国坚定地说。

  “无情破产,有情操作,既要让职工无后顾之忧,又不能增加当地政府的负担。”基于这个思想,“水口山”通过企业重组和新建项目等渠道,妥善安置了3200多名职工。没有给国家增加麻烦,没有给地方政府增加负担,没有让破产矿山职工留下后顾之忧,重新组建的企业还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无振荡”关闭破产,创造了“水口山”又一个奇迹,被国家有关部门誉为“关闭破产的成功典范。”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矿区,是“水口山”历届领导班子不懈追求的目标。水口山是相对独立矿区,职工子女就业压力大,2001年以来,公司经过多种途径,广开就业门路,先后安置了700多名职工子女就业。为了改善职工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公司每年挤出500万元以上,用于水、电、路及绿化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生活用水的改、扩建及生活用电线路和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先后兴建了水口山工人俱乐部、青年知识分子公寓、体育馆、游泳池等公益设施。欧家洲、商业城、衡阳长胜等生活小区,绿树成荫,道路整洁,服务设施配套,成为衡阳市的文明示范小区。

  企业对职工的真情付出,换来了职工的倾情回报。“十五”期间,“水口山”累计开采矿石281万吨,完成铜铅锌有色金属产量78.8万吨,生产黄金2915公斤、白银973吨,实现销售收入93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企业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湖南省先进企业”、“湖南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众多荣誉称号。

  2006年,水口山总资产达到28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9倍;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5亿元,是“九五”期末的4.2倍;实现利税将达到2.5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6倍。一个规模适度、工艺先进、管理科学、效益一流、环境优美的崭新“水口山”呈现在世人面前。

  “弘仁达智,艰苦创业;出山入海,共铸辉煌。”回顾110年的发展,改革和创新是不变的主题。“水口山”人用顽强的拼搏精神奏出了跨越三个世纪的时代强音,走出了中国民族工业创新和谐的发展道路。展望新世纪,“水口山”人将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