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再造中国福利:中国式福利漫长演变 现状千差万别(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09:12 中国新闻网

  计划经济年代: 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

  中国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建构于上世纪50年代。从广义上说,社会福利,还包括政府向人民提供的教育、文化设施和对公共事业的投资,对困难群体的救助等。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即落实到个人身上的福利保障。

  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福利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保障体系,也就是说,职工的生老病死所有福利都是通过单位来实施的。

  1955年7月,全国城市的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统一为货币工资制,工资分为30级。以首都北京为例,月薪100元已经是相当高的工资水平。

  到1956年,全国城镇职工达到了3500万人。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中国的户籍制度——把人们分成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开始定型。

  由周冀虎和杨晓民所著的《中国单位制度》一书,指出中国的户籍制度实际是与当时中国的低工资政策联在一起的——低工资制度的最初考虑,是“尽量使大家有饭吃”,更重要的,是为“工业生产的增长和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低成本,而在低工资水平下,高福利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考虑。但由此,农村人口可能会因福利吸引大量涌入城市,政府财政吃不消,这样,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户口登记条例》,关上了农村人口通往城市的大门。

  当时,占全国人口约1/10的城里人,又被分为干部和工人身份,而根据他们就业的不同单位,又分属于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或是企业单位。

  农村户口,或者虽然拥有城市户口没能就业的人(这种情况非常少),基本上没有福利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洪大用认为,上世纪50年代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在当时本来是个临时政策,“是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即农民的利益来搞资本积累,支持中国的工业化。再有,就是中国的人口数量非常巨大,农民大量涌入对城市的稳定造成威胁,所以当时的决策是在一种特定的国情下做出的,带有权宜之计的意思,但是它被不正常地延续下来了。”

  不同单位不同身份的不同福利

  计划经济年代,职工能享受的补贴(以货币形式兑现的福利),大致有如下几项:探亲路费、卫生费、洗(澡)理(发)费、烧煤补贴、水电费补贴、交通费、生活困难补贴、书报费、独生子女费(计划生育政策后)等。80年代因价格上涨,还加上了副食补贴和物价补贴(见《中国单位制度》一书)。

  其他福利主要为:住房,单位按级别向职工无偿分配住房,只收取象征性房租,此外单位还要承担日常维修的责任,对于没有分到住房的职工,则发放房租补贴;养老(1978年时,满20年工龄退休时可拿工资的75%);医疗(全部公费);女工生育(带薪产假90天,流产15天假期)。

  所有这些福利,名义上是国家提供,实际上,由职工所属的单位来筹资支付。如果是机关或事业单位,从国家财政拨款中解决;如果是企业单位,则根据产值获取相应的福利待遇,由营业外支出(实际是利润)来支付。而事实上,即使亏损企业也能通过政府调节获得一定的福利。

  1971年,初中毕业的陈爱萍被分配进了北京的一家汽车修理厂。这是家全民所有制的工厂,第一年,每月工资16元。三年学徒期满,定级为二级工,月工资39.78元,再以后,就很难涨了。陈爱萍记得,车间里大部分的工人,工资都在40~50元之间,只有少数几个人能拿到五级工以上的工资——大约七八十元。

  但是,在每月的工资条上,有许多项的补贴,每项都不多,两元到五元不等。作为女工,她还可享受卫生纸的补助,但车间的女工委员们会很细心地把怀孕期间的女工的这项补助扣除。

  工厂里有幼儿园,六岁以下的小孩可以低价入托。厂医务室可以免费看小病小伤。如果大一些的病,可以上指定的甲等医院去看,只要从医务室开一张三联单,在医院不用交现金,全部记账。如果生病时间太久达半年以上,工资停发,转为“劳保”,一般是发工资的60%。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