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穷街”最后一个冬天,阳光灿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14:30 新民晚报

  

“穷街”最后一个冬天,阳光灿烂
“穷街”最后一个冬天,阳光灿烂
“穷街”最后一个冬天,阳光灿烂
“穷街”最后一个冬天,阳光灿烂
“穷街”最后一个冬天,阳光灿烂
本报记者邵宁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一定难以想象,今天上海还有这样的马路,这样的弄堂,这样的房子……

  “地道战”和“一线天”

  杨树浦路2444弄的弄口极小,“隐蔽”在几幢房子中间。走进去,彷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天色一下子变暗了。那不像弄堂的弄堂只有一两米宽,地面高低不平,“埋伏”着深深浅浅的阴沟和窨井。

  两旁房子都是两三层楼的,奇形怪状,东突一块,西搭一间,犬牙交错。有的房子前面“长”出一个灶披间,有的边上搭了一座楼梯,还有的人家凌空“架”了一座“天桥”,将弄堂两边的房子连起来。在有限空间的争夺战中,阳光节节败退。

  里面弄堂紧挨弄堂,通道蜿蜒扭曲,前后左右都有蛛网般的岔道,好似迷宫一样。如果没有人带路,进去了恐怕出不来。“地道战”,是居民们对自己居住环境的戏称。

  这里最窄的地方在89号与91号附近,通道宽不足1米,被称为“一线天”。中等身材的人都要侧身而过,胖子肯定会卡在里面进退不得。闭着眼睛在弄堂里也不会走错的海州居委会主任佘林珍,感慨道:“居民还要拎只马桶,真不知道是怎么走过去的!”

  最暗的地方是一条死胡同,也只有1米宽,顶上都搭了房子,漆黑一片,白天也要打手电。

  作家程乃珊的小说《穷街》,写的就是杨浦棚户区的故事。后来,《穷街》被搬上荧屏,选择定海街道作为拍摄地。而杨树浦路边上的这片房子,正是定海街道最典型的棚户区之一。

  一家三口阁楼上打地铺

  家住10号的秦有铭老人今年82岁,是这里最老的住户之一。

  “住了快60年了!”秦有铭说,“自家把房子翻造过好几次。”解放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芦苇荡,秦有铭和兄弟来到这里,各自搭了一间草棚,四面透风,就像“滚地龙”,解放后翻建成一间瓦房。

  就在不到20平方米的陋室里,秦有铭和妻子养育了三儿两女5个孩子。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外插队的儿子回来,都已到了成家的年龄。房子实在不够住,秦老伯把平房翻建成三层楼,去掉楼梯,每层也只有10多平方米大。当时二楼给了老大结婚。两年后,老二要结婚了,老大就向单位申请分房,增配到一间房子,把二楼让给了弟弟。后来,小儿子也结婚了,住在三楼。现在,秦老伯的一幢房子里住了7口人。

  像秦老伯这样,有条件翻造房子,还算住得好的。住在20号的张传华一家更困难。57岁的老张出生在这里,后到外地插队落户,20多年前带着儿子回到上海。夫妻俩都曾是上棉十九厂的工人,现在妻子病退,他也买断工龄回家。

  如今,儿子已结婚,小孙子4岁。老张一家5口人就挤在2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进门是个小小的吃饭间,里面是老夫妻的房间,顺着屋角一个窄小的楼梯爬上去,是一个六七平方米的低矮阁楼,打着地铺,儿子一家三口就睡在这里。

  这里连手机信号都没有

  马桶、煤炉、给水站,曾是“穷街”的三个标志……马幼华1983年从“上只角”徐汇区嫁到这里,居住空间的狭小,倒马桶、生煤炉,她实在不习惯。下大雨,这里地势低,积水漫到屋子里。雨一停,老老小小都出来“拷浜”(排水)。现在,给水站消失了,煤炉也被液化气取代,就是马桶依然“在岗”。

  房子的逼仄,使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消失了。60多岁的石阿姨还记得刚嫁过来时的尴尬:房间就那么大,帘子在角落一拉,就是“卫生间”。家里有老人,方便时发出的声音,让她觉得难为情;憋着吧,又实在难受。她只好常常跑到外面上公共厕所。

  因为没有房子,这里三十好几的男青年没法结婚;因为房子太差,年轻人有了恋人不敢带回家。最近十多年来,许多上海人家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相比之下,定海地区棚户居民的住房状况确实触目惊心!

  最让人诧异的是,这里没有手机信号!

  难道这里真的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党和政府始终想着“穷街”

  “穷街”没有被党和政府遗忘。

  杨浦区委领导告诉记者,定海旧区以棚户简屋为主,杨浦以前作为工业区,有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如杨树浦发电厂,上棉十七厂、十九厂,上毛十七厂……大量产业工人聚居于此,他们曾为上海的工业发展作过很大贡献,为上海创造了很多财富,但现在他们纷纷下岗、失业、协保,在住房福利上基本未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他们一直居住在破旧的棚户房里,即使翻建也是无序的,带来了火灾、防汛、防震、治安等许多隐患。

  居民们要求动迁、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十分迫切,每年区里都收到许多人大代表的意见、政协委员的提案,涉及“穷街”的改造问题。

  为解决住房这一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杨浦区委、区政府在资金十分困难,上海整体“旧改”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决定以民生为本,想方设法筹措资金,通过市地产集团等企业以土地储备的方式来开展改造。

  这个冬天格外温暖,因为旧区改造的阳光终于照到了上海这偏僻一隅。

  花74亿元动迁1.1万户居民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杨树浦路2444弄,阿姨爷叔们有的在煎带鱼,有的在洗菜,有的在晾衣服,生活一如往常。其实,对2444弄所在的“121地块”的386户居民来说,今年冬天可能是他们在老房子过的最后一个冬天。

  从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定海街道居民将告别“穷街”。

  总共1.1万多户,首批4200户!定海街道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动迁开始了。

  记者今天上午从杨浦区政府获悉,定海东块改造区域位于杨浦区的东南角,毗邻黄浦江杨浦段的最东端。这次拟作为重点改造地块的范围是:东至军工路,西至内江路,南至平凉路,北至周家嘴路,涉及134、144、145、147、152、153、154共7个街坊。与定海东块同时进行的有121、129、130街坊旧区改造工程。

  经调查摸底,该地区总用地面积为44.7万平方米;有居民1.1万多户,需要拆除的旧住房总建筑面积为40多万平方米,其中二级旧里以下的房屋30多万平方米。经初步测算,总投资约需74亿元。

  【焦点关注】“穷街”百姓2007年心愿

  2007年,“穷街”百姓的心愿是——

  ■张传华的儿子

  一家三口可以不再打地铺,有一间真正的卧室。

  ■70岁的钱阿婆

  30多岁的儿子搬了新房把媳妇娶回家,让她早点抱上孙子。

  ■82岁的秦有铭老人

  住一间朝南的工房,冬天好晒晒太阳。

  ■石秀英阿姨

  扔掉用了几十年的马桶,感受抽水马桶的方便、卫生。

  【焦点链接】动迁做到“四个坚持”

  负责定海东块的动迁指挥部表示:

  ■坚持“阳光动迁”不动摇,确保被动迁居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坚持“十公开”制度。

  ■坚持做到“早走早得益,晚走少得益,不走不得益”,想方设法制定政策关心照顾好困难群众。

  ■坚持维护稳定不动摇,确保居民动迁全过程的平稳推进。

  在89号与91号附近,通道宽不足1米

  今天一大早,动迁的横幅已挂在路边

  两户人家的阳台近在咫尺

  昨天下午,得知动迁的消息,“穷街”的居民很开心

  杨树浦路2444弄棚户密集本版摄影种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