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者为什么这样红?(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15:23 人民网

  清华大学教授陈丹青则直言,中国学者早就该利用媒体传播各种知识和思想,学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通俗的表达,引领大众走向文化的殿堂,值得提倡。做得多了,观众看得也多了,优胜劣汰,好节目好角色就会脱颖而出!

  有网友留言透出殷殷期望:如果像易中天这样的学者更多一些,我们打开电视时,选择不是会更多些吗?

  普及文化要警惕商业媚俗

  学术明星引发多重思考

  不过,借助电视媒体力量扬名的同时,“学术明星”也不得不面对来自学术界、思想界的质疑。一些历史学家批评易中天、于丹品说历史和经典带有太多随意性,会“误导大众”。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更认为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愈强烈,文化的宣传者和传道解惑者就愈有提升大众品位的责任,纯粹出于商业目的的媚俗,绝不等于文化的大众普及。大众化不等于娱乐化,把历史、文化娱乐化并不是普及文化的好思路。

  教育学者杨东平认为,今日“学术明星”的走红,和近代以来所倡导的单纯的文化普及还有一定的不同,大众传媒和市场的双重介入,以及商业化、市场化、娱乐化等多种元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批判或者肯定。

  也有网友称,学术明星的走红,会让那些真正有学问的学者更加无人问津,从而导致二流的学者唱大戏,二流的学术充斥市场,这是文化的降价,也是学者的掉价。

  对于这些意见,更多的学者表示了异议。他们认为学界不该忙着批判“学术明星”,而是该自我检讨,更主动地与大众文化融合,别只躲在书斋成一统,否则,只能让大众文化的水准江河日下。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易中天的节目有人听,书有人买,说明社会需要他,至少社会中这一部分人需要他。总之,社会需要各种角色,亿万民众有各种兴趣爱好,完全可以各得其所,各寻其乐,不必强求一致。

  学术明星古亦有之

  不同类型学者可各得其所

  热闹声中,也有不少网友提出,作为电视媒体,不能只注重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为了提高收视率,过多选择权术谋略、宫廷争斗、稗官野史、揭私探秘等方面的内容,为什么不可以选择更广泛的学科领域,请更多的大家,从而能给公众展现更科学化、立体化的思想与知识谱系?

  《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作家肖复兴认为,如果能将学术用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样式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普及型学者;如果你既能做到这一点,又能搞出学术研究成果,就是一个如罗素一样的大师;如果你志趣并不在此,却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默默耕耘,以求得最尖端的学术成就的话,那你同样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在我们的社会,这三种人,都是需要的。

  刚刚出版了于丹新书的中华书局的一位编辑认为,严肃的学术研究与易中天、于丹等人的“俗说”是并行不悖的。一些学术需要在图书馆的故纸堆里研究,但有些学术可以在与大众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只有大众的整体学术文化素养提高了,才会更好地推动严肃学术的发展。

  有专家认为,从古时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到传统书院开馆授徒,再到近代报刊开启民智,学术明星并非今天才有。与过去相比,现在只不过是传播媒介发生了改变,新媒介使学者可以面对更广阔的受众,思想传播可以更迅速,也更容易产生明星般的效应。

  《人民日报》 (2006-12-26 第11版)

  【1】 【2】

人民网记者 杨雪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