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教师评职称,学生当“主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00:53 红网

  “职称评审”一直是困扰高等院校的一大难题。各地似乎都在探讨,试图走出困境,但直到今天仍然未见有效途径和切实可行的办法。最近,江西理工大学出台一项新的规定:由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审查评价,审查不合格者将不能申报职称。此举打破了往日以科研、论文一统职称评聘天下的局面。

  作为一项探索性的改革措施,“新”则新矣,但是否有效,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

行性?江西理工大学已经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了这项政策。其具体做法是,学校在网上开通评审项目,学生在每门课程结课后以不记名方式给任课老师审查打分;教师须达到一定的平均分才有申报资格,而其所持文凭及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仅限于参考,并不作为主要评聘标准。

  我认为,此举不妥。

  某一位教师对于某种职称是否具有“申报资格”,可有若干项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综合的性质,而并非只是由某一门或某些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一项来决定。此其一。

  其二,单就“教学效果”而言,学生们的“打分”,至多也只是“评估”教学效果的一个考量因素而已,也不能具有“一票否决”的性质,譬如起码也应该包括其他教师同行的评价在内吧。

  其三,就是对于学生的“打分”,亦应慎重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且不可一概而论,原因是,学生们的“打分”,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片面性”。譬如,一个即使是正确的“新观点”的提出,刚一开始,或者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很可能不为学生们所理解,所认同,引起“异议”;或者,某一位教师的“严格要求”,很可能引起个别人的“反感”,甚至引起“众怒”,在一定时间里并不受欢迎,并且由于是“匿名”投票打分,个别平时受到批评者,也可能借机“报复”老师,故意投“反对票”,这难免影响到对于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此项新规,“重视教学”的改革意图是对的;然而,作为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及科研成果无疑也是重要的,绝不可偏废,顾此而失彼。

  其实,“教学”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说来,在高等学校,教学一定要以科研为基础,科研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不能想象,一个科研能力差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上有突破性的教学效果,同样,一位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丰富的教师,其教学效果很糟的情况,也是不多见的,除非这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极为低下,否则是不大可能的。

  江西理工大学校方认为,通过学生“评教活动”,可以大大促进了教师服务意识与观念,同时促进教与学互相沟通,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样认识问题固然不错,但也应该注意到某一项改革措施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或“后遗症”。不重视教学的倾向应该纠正,同样,忽视或轻视科研或排斥科研的倾向,也是错误的。

稿源:红网 作者:王克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