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圣诞老人踩高跷喝彩 在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和消费主义主导下,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要利用好大众文化这一载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03:54 大河网-河南商报

  ■王攀(商报评论员)

  2006年12月24日,圣诞节前夜,北京小朋友在大观园戏楼观看北京天桥艺人表演的民俗文艺节目,迎接圣诞节的到来。在古城西安,市民以各种形式迎接圣诞节的到来,圣诞老人踩起了高跷。(12月25日《扬子晚报》)

  今年的圣诞节特别热闹。12月21日,北大清华等高校十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引起广泛争论。与网络里引来势均力敌的赞同和反对不同,主流媒体的言论版刊登的文章,基本上都极富理智地认为:抵制不是办法,也无济于事。

  的确,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抵制以圣诞节等洋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往往会力不从心。与其消极抵制,还不如主动接受,并融入自己传统文化元素,就像让圣诞老人踩高跷那样。

  十位博士的联名倡议书标题是: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在我看来,他们抵制圣诞节是次要的,关键是博士们对“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所表现出来的忧虑。

  学者韩毓海认为,在一个出版资本、媒体资本占统治和支配地位的时代,大众文化意识是被出版、娱乐和媒体制造出来的。而在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大众文化意识就是商家和传媒的广告文化、消费文化。圣诞节也身在其中。

  商家的圣诞节营销、对圣诞节流行的推波助澜,并不代表对西方文化认可,而只是圣诞节符合其广告文化内核,即可以最大限度获利。因此,通过让商家“反思”圣诞节营销来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的现实,无疑是找错了对象。

  在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和消费主义主导下,如何利用大众文化意识这一载体,充分挖掘中国诸多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大众需求,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只有将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纳入这个载体,中国文化主体性才能挺起。

  因讲授《论语》而一炮走红的于丹说,她和易中天等人都是阐释经典文化的一个载体。据报道,于丹的《论语心得》发行量已经突破100万册,而此前,易中天的《品三国》也首印55万册,至今仍在各大图书销售榜前列。

  我听过于丹的一次讲学,感觉其之所以红,在于她将《论语》和当前的大众文化意识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论语》的价值纳入当前的实用主义和消费主义。而易中天的《品三国》也是把经典和现代结合的一个典范。

  于丹所说的“她和易中天等人只是阐释经典的一个载体”。在我看来,这句话或许还可以更直白一点地说,不论是于丹,还是易中天,他们之所以成功,无不是因为将经典文化纳入当前消费主义和实用主义主导下的文化载体里。

  试想,如果我们将传统经典、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都纳入这个消费主义文化载体,又怎么会惧怕圣诞节等西方洋节呢?在市场化的今天,承载着中国文化内核的作家、作品,都不应固守清高,高高在上,否则,中国文化主体性疲软在所难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