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杏林大师遗爱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04:28 钱江晚报

  本报讯 “一个爬楼梯就要气喘吁吁的老人,自己有肺心病还每天爬上4楼给病人看病开方,我跟了杨老学医18年,他的人品也让我体会到做医生真正敬业是怎么回事,受益终生。”昨天上午,浙江省中医院纪念全国名老中医杨继荪教授诞辰九十周年,从省级名中医潘智敏等嫡系弟子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代杏林大师的大德风范。

  杨继荪出生杭州中医世家,祖父杨耳山是杭州的名儒兼名医。解放后他历任浙江省

中医院内科主任、院长、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等职。杨继荪继承祖业,后师从上海名医徐康。他1937年考取行医执照,1980年评上主任中医师,1983年被评为首批全国名中医。

  大多患者一生认他看病

  “曾经有一位中国美院的老教授,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多种老年病,但就是认准杨老的中医调理,一直登门请杨老为他看病。后来杨老身体不好,我代杨老给他看。直到他病危弥留,他还要求我到重症监护室看他,临终,他向我翘起大拇指,我知道这是对杨老和我最好的肯定。”潘智敏教授跟随杨继荪学医抄方18年,在她的抄方经历中,病人永远是最重要的,不少患者一辈子都认牢他看病。

  “18年当中学到的东西太多了,虽然出师的时候,我跟杨老开出的药方一模一样,甚至我连笔迹都像杨老,但我觉得还是很多东西需要学。”跟着杨老抄方,经常一上午看50多个号子,杨老有时候来不及解释开方的用意,潘智敏就晚上重新整理,到现在,光笔记就整理了50多万字。

  登门求医者都先给上茶

  杨继荪从医60余年,经他妙手回春的病人数不胜数,但对于患者,杨老有自己的“三个一个样”:官民一个样、朝野一个样、认识不认识一个样。曾经有位重庆病人写信求医,寄上自己厚厚的一叠病例,说自己很多年浑身怕冷,即使赤日炎炎也要穿棉衣,久治不愈。杨老仔仔细细阅读他的病情,最后开出了通筋活络方药回寄给病人,后来病人又来信说病情大有好转,路远不能登门拜谢,杨老却备感欣慰,说:“病人反馈病好了就是奖赏。”

  前来登门看病的人很多,但病人一进门,杨老总是要起身备上一杯茶,和声细语告诉来者:“看病是急不得的,待我给前面的病人看好了,一定细细替你问诊。”于是求医者都耐心地等着,看着杨老看病的认真模样,不知不觉地有了一个好的心态,对医生也更有信心了。杨老曾经常开会,但不管走到哪里,杨老的包里都不离“三样东西”:会议资料、处方、脉诊,时刻都不忘看病。

  每周在家开学术会传医技

  杨氏流派人才众多,广布于各大中、西医院临床。但是桃李满天下,却没有一个是自己的子女。他的十个子女,除了一个儿子从师西医,其他都跟医学不搭边。杨继荪的儿子杨波说,父亲多少有点遗憾,因为时代的原因,几个有意从医的子女都失去了机会,后来也无法再转行。正因如此,杨继荪对学生倾囊相授,他退休以后在家里每周开办一次学术小讲座,每次都要花两三天的时间精心准备教案,将自己的经验传下去,详尽的内容让弟子受益终生。

  杨老1999年因病去世,家里留下他生前几大箱中医经典书籍。有幸的是,杨老的孙子杨珺自幼喜好医学,从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以后,考取了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现在,他继承了祖父的全部医书,发扬中西医结合的精华。

  昨日,杨老91岁的老伴也赶来会议现场,见到她的精神特别好,就问杨老有何养生大法关照家人。老人笑着说:“吃得素点,动得多一点。”老人示范给记者看她现在能把腿搁到桌子上。

  本报通讯员 于伟 本报记者 王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