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温江民工异国受困 等到来年,还要出国挣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07:36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导入

  “谢谢啊,我在回家的路上了……”电话里,宋昌林的声音伴随着呼啸的风声传来,音调高而兴奋。

  2006年6月7日凌晨5时,宋昌林激动着这样说,彼时,作为受困哈萨克斯坦的首批温

江民工,刚刚被解救回来,走下火车,一脚踏上当地政府接他的车。

  2006年12月15日上午11时,宋昌林也这样对记者说,此时,他正骑着自家的火三轮,从温江跑生意回来。

  10分钟后,温江和盛镇友庆村5组临街的一栋房子前,记者看见了宋昌林的身影,在当初跨过火盆进门的大门口,他正在用力扫地。

  归家后的日子

  忙碌开火三轮补贴家用

  这一天的太阳很温暖,家里的院子虽小,却刚好给阳光留了片空地,宋昌林和父亲宋德树摆好凳子,招呼记者晒太阳。

  眼前的宋昌林,瘦削,笑起来眼角皱纹如菊,些些疲倦浮上脸面,如果不是身上厚厚的冬衣和平静的表情,他看来与夏天从国外归来时无异。

  “今天早上7时就起床了,手机一直放在枕边,睡得也不怎么好。”宋昌林笑着解释自己的疲倦。“平时没有时间晒太阳,都在忙活。”从国外归来后,宋昌林在家里只耍了几天,就开始忙着找活。宋昌林说,政府介绍的工作有限,有些工作也不适合自己。四处找都没有合适的,他买了个火三轮,搞点小运输挣钱。

  最初激动,逐渐归于平静,现实生活的压力,开始沉沉地压在这个35岁男人的心上。作为家里的独子,家里有两个老人,两个正在上初中的女儿,都靠宋昌林夫妻俩来支撑。妻子在外面帮工,一个月只有三四百元的收入。宋昌林目前一个月有1000元。“这是算毛利,没有算开支。比如说一天挣了50元,两个女儿的伙食费一交,都没了!”宋昌林无奈地摊开双手。回来这么久,自己一件衣服、鞋都没有添过。

  这个活辛苦,别人电话一来,宋昌林就开着火三轮开工了。有时候晚上1时过还在外面,早上天不亮就走了,但他不在意:“生意越好,心里越舒服,辛苦也无所谓。”

  儿子的压力,父亲宋德树看在眼里。“只要人回来,钱挣不倒就算了,人回来了,又想到怎么生活了。”宋德树眉目间透着焦虑,他说,自己18岁开始经营这个家,经历了那么多风雨,儿子在国外被困这件事情,打击得最凶。“回来了,看见人心里塌实,但是经济压力大了。”

  平静后的想法来年准备再次出国务工

  为父亲治病、两个女儿的上学费用、家里的生活开支……当初在哈萨克斯坦挣的1万元都用在了上面。宋昌林告诉记者:约了几个朋友,自己又去报名了,报了新加坡的两个地方,报名费也缴了,等着手续和考核。

  “那件事情都忘了?没有犹豫和担心?”听记者问,宋昌林说,出国辛苦一两年,多挣点钱回来。“肯定忘不了,但是不得不冒这个险。”想了想,他又加了句,“说不担心是骗人的,但担心也是多余的。”

  去年到哈萨克斯坦是正月初十走的,宋昌林今年也会在家团年后,等到3月再离开。对于这一点,家里人都知道。

  言谈间,有人喊宋昌林去拖树,妻子站在门口,看着丈夫起身远去的身影,“如果上次没有回来,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想到这一点,心里还是很安慰。”沉默了会,她说,其实,现在比以前还要担心。

  事件后的变化后怕出国务工格外谨慎

  6月曾经接待过记者的友庆村村委书记黄留根已经调回镇上,现代任书记陈正琼恰好是宋昌林的中学同学。她介绍,当初解救回来的十几个人,现在基本上都在周边谋生计。“政府推荐的工作,有些是服务性质的,这些大男人觉得不合适。”

  和盛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谢胤对于这群“归来人士”印象深刻,6月4日凌晨,她准备好了早饭,然后站在和盛镇的大院里等候着他们的归来。她告诉记者,回来之后,他们的工作除了精神安慰,就是尽快解决工作。当时解救回来的民工,和盛镇共有十多个人,全部在劳动保障所进行了登记和备案,给予优先就业。“给他们抚平伤口,有重新生活的信心。”

  解救回来的人,基本上都留在了温江工作。和盛镇的劳动保障所是去年成立的,工作人员胡静介绍:成立至今,登记的和盛镇出国务工人员大约在40人左右。经过2006年6月的这一次被困事件后,几个月下来,几乎没有人再“出去”。“可能有些后怕,现在大家都格外谨慎。”胡静说,对招工信息详细咨询的人明显增多。

  事件闪回

  2006年5月26日,59名在哈萨克斯坦务工的温江民工因持旅游签证在哈从事劳务活动被当地警方带走。

  5月30日,我驻哈大使馆全面展开救援。成都市外办等部门全面介入。

  6月2日,温江区一名副区长带队的工作小组赴哈萨克斯坦。解救工作取得突破:民工们将分3批踏上归国之路。

  6月4日晚,首批23名民工归国后,坐上了从乌鲁木齐到成都的列车。

  6月7日早上7时25分,汽车在友庆村5组临街的一栋房子前停了下来,这里就是民工宋昌林的家。

  此刻,两个1000响的大鞭炮已经在门口摆放好,院子里摆放着正准备宰杀的鸡,冒着青烟的火盆摆在了大门口,一套新衣服被递到了宋昌林的手中。随着一阵鞭炮声的响起,宋昌林家也热闹起来,闻讯赶过来的村民们将房前的马路都堵住了。

  “换新衣,跨火盆,要他‘全新’回到家里。”在父亲宋德树的授意下,宋昌林在鞭炮声中,跨过了大门口的火盆,‘全新'回到家里。

  早报记者谭晓娟摄影华小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