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敬别安南 本报记者 王 珍 郭泉真 见习记者 周 楠 实习生 李馥华 张 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09:00 解放日报

  一位68岁的老人要从联合国秘书长的位置上“退休”了,就在这个星期日,2006年的最后一天。

  离任之前,他还在为“10年任期最大遗憾”的伊拉克局势奔走,明知不可为而为。

  上任之初,他第一件事便交出联合国总部的秘书长专用电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人格魅力永远比事业成就更征服人心。科菲·安南,唯一在任时获诺贝尔和平奖的联合国秘书长、唯一内部工作人员出身的联合国秘书长、唯一以强烈批判美国政策为任期画下句号的联合国秘书长,或许有这样一些细节感动世界:

  ———他在战火纷飞的科索沃一栋楼房阳台上,用手机与各国领导人交谈两小时,而炸弹就在不远处炸响;

  ———他在东帝汶一个飞机场,面对一位大哭着冲来倾诉的当地男子,不顾误机临时推迟行程,聊了一个多小时,在场一位白人女子被他这份善良打动,就此与他终成眷属;

  ———他被公认是一个非常镇静的人、一个几乎从不提高嗓音的人、一个从不发怒或失去耐心的人,他又被美国著名男性杂志《绅士》评为“全世界最会穿衣服的男性”之一,理由是不追流行却独具风格;

  ———他在2006年世界杯开赛前著文感叹“国际足联有207个成员,而我们只有191个会员国”,标题也一语幽默:《我们多么羡慕世界杯》……

  即使作为一位普通人,安南的人品特质也足以赢得我们的敬意。

  所以,昨日电话采访中,上月刚刚从联合国实习归来的华师大女生孙一、中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吴妙发以及沪上诸多国际问题专家们,谈起安南退休,都不约而同地说:让我们在敬意中与他作别!

  刚从联合国实习归来的华师大女生孙一:

  “我为他整理录像”

  “我最自豪的是,今年10月我花了20天的工夫,整理了140盘安南会议讲话的录像带。”昨日,华师大外语学院2004级研究生孙一高兴地说:“这可都是要给安南离任后亲自保存的。”

  140盘,囊括所有安南讲话?

  那可差得远了。孙一说,工作人员介绍过,根据安南出席会议的频率,这10年来,他几乎每天都有一个或多个会议,每次都有录像,全部带子保存在一个很大很大的仓库里。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安南这10年的不易。

  实习两月,三度邂逅。第一次是第61届联合国大会,孙一陪李肇星外长会见安南,“我正好站在他对面,一眼就感觉他稳重大气。当他环顾四周时,会让人感到眼睛里的智慧和震慑力。”第二次,是那天一位俄罗斯同事突然说快看门外,只见安南与两位同样西装革履的人边走路边打着手势,“看上去就像一名普通人员。”第三次是实习结束合影,“安南准时来讲了十分钟,真的很慈祥很稳重,言语非常诚恳。可能是要离任了,话音有一种沧桑感,好像舍不得离开,觉得很多事没完成……”

  前一批去实习的华师大女生潘菁蕴也记忆深刻:“安南为人很亲切。我们那次合影是191个人,加上安南正好192人,他就打比方说,联合国有192个成员国,正好就是我和你们。”

  潘菁蕴最后说到,她的一位同事原来是安南的秘书,跟在安南身边很长时间,他时常很自豪提起的就是:在联合国的工作人员都很尊敬安南。

  中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秦华孙:

  “哀悼小平降半旗”

  尊敬决非凭空而来。

  中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秦华孙昨天向记者讲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

  “1997年邓小平同志逝世时,我们提出要求,希望联合国下半旗表示哀悼。当时一些联合国官员不太了解情况,认为应该去调查一下以确定规格。刚上任不久的安南知道这件事后,就对他们说:‘你们别查了,他就是中国的领袖。’”

  在秦华孙的记忆中,许多日常细节,足见安南品格:“印象中他为人低调、和蔼,没有什么架子,平时有什么事找他,能帮忙的他总是尽量帮。在处理事情中,他总是以理服人,从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他善于倾听,回复也比较掌握分寸,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通常也是很婉转地表达。但是,他并不是人们常说的‘老好人’,该坚持的东西他还是会坚持。”

  严肃的安南,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请大使们到他家去吃饭。家如其人,装饰得一点也不奢华。“饭桌上,他会说一些有哲理的笑话,常常博得大家会心一笑。”

  安南高度的责任心也让人尊敬。秦华孙说:“在我看来,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单干,与安理会无关,但安南总耿耿于怀。”

  当然,让安南赢得尊敬的,还有他的这10年。秦华孙评价:“过去10年,安南增强了各国人民对联合国的信心。”

  这10年,安南走得不寻常……

  中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吴妙发:

  “安南10年不寻常”

  最初当上秘书长,似乎就纯属偶然。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吴妙发回忆:“出生于加纳酋长家庭的安南,年轻时就来到了联合国,在经济委员会、秘书组等不同部门工作过,可说是在联合国‘土生土长’的。”1996年,埃及人加利坚决要连任秘书长,美国坚决要将这个“不听话者”拿下。就此,谁也没想到副秘书长安南当选,成为唯一从内部职员选出的秘书长。

  还是谁也没想到,这位温和的黑人,走过10年不寻常的路。

  吴妙发用了一系列的人格描绘词:

  在大国问题上———直率。“他对美国的伊拉克战争直言不讳,认为开战缺乏足够证据,认为这是‘50多年来联合国面临的无法无天的挑战’,并由此萌生改革联合国的念头。安南可以说是历届秘书长中最具改革精神的一位,他将联合国改革放到了与联合国成立同样重要的位置,认为只有改革才能巩固联合国的集体安全机制。”

  在安全问题上———执著。“安南对国际和平的贡献有目共睹。无论在非洲战乱、中东危机,还是在南亚克什米尔争端、东帝汶暴乱、阿富汗战争或其他极度敏感的政治危机中,到处都有安南和他的团队穿梭斡旋的身影。”这10年,是联合国维和部队最为繁忙的10年,维和人数达到历史顶峰,安南也成为历任秘书长中出访战乱地区最多的一位。

  在发展问题上———动情。“安南每年公差旅行几万公里。为了给2000年发表的新千年报告搜集第一手资料,他亲自到非洲调研,对当地深受贫穷、疾病困扰的现状,心情沉重,并由此萌发了新千年首脑会议的想法,提出到2015年把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等发展目标,表示要让非洲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他曾动情地表示,非洲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整个世界的稳定。”

  推动联合国改革、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一位老人的10年,一个星球的10年。

  所以,当2001年评选诺贝尔和平奖时会有委员如此发问:“不选他又能选谁呢?”

  所以,当两周前安南辞别联大时,代表七十七国集团和中国致词的南非大使库马洛会如此真情流露:“即使环境迫使你保持沉默,你的沉默也是响亮的。”

  所以,当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宣誓后,会对安南这样说:“能够踏着你的脚步走是一项荣誉!”

  所以,当联合国大会专门决议向安南致以“崇高的敬意”时,会掌声雷动,且经久不息……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主任陈冬晓:

  “历史应该记住他”

  安南自己,却更多在说遗憾。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主任陈冬晓分析:“他最大的难处在于,如何处理大国之间尤其与美国的差异和分歧。他最大的遗憾是,无法阻止美国绕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的确,最后的日子里,安南最后一次以秘书长身份在联大发表演说,说的是“过去10年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激化了。”最后一次召开记者招待会,说的是“10年有三大最艰难时刻,伊拉克战争、‘石油换食品’丑闻、2003年联合国驻巴格达办事处被炸。”

  所以,最后的日子里,安南连烧几把火:坚决反对对伊朗动武;特地选在杜鲁门总统图书馆直斥“(美国)应停止借‘反恐战争’之名,执行一意孤行的外交政策,并进行侵犯人权的活动”;颁布廉政令,限制联合国职员再就业……

  在陈冬晓看来,安南是一个非常勤奋、理性和睿智的人,能在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这10年有如此成就,称得上难能可贵。

  后安南时代将会怎样?

  陈冬晓说:“继任者潘基文依然面临安南所遗留下来的联合国改革问题。在国际热点问题的处理上,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伊拉克战后重建,联合国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如何协调各国在重建上的立场?二是伊朗核问题,怎样使各国在不扩散机制方面取得新共识?三是发展问题,全球化中被边缘化的国家发展能否持续?非洲减贫减困计划的如何进一步落实?总之,依然任重而道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研究室博士薛磊说:“潘基文跟安南一样务实,他即将处的国际环境也与安南差不多,又同样面临着联合国的改革问题,所以确实是‘后安南时代’。”

  安南2004年在北京答清华学子时就说自己退休打算当农民。“回加纳,建一个小农场,当然不是整天呆在地头,我要发起一次绿色革命。”此后,每说起退休,他都会提到自己的祖国加纳,提到农民。

  专家公论:总的来说,安南对联合国的三大支柱(安全、发展、人权)做出了一定贡献,算得上是个好秘书长,联合国应该记住他,历史应该记住他。

  昨天,浙江大学原新闻办主任徐有智回忆:2002年浙大授予安南名誉博士学位时,安南面向校长,站得很直,就像一个平凡的学子;仪式结束后,他并没直接走向专车,而是向数百名围在礼堂外的同学挥手致意,足有五六分钟之久……

  敬别安南,记住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