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稳定物价的关键何在(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10:06 国际在线

  杜绝和防范部门垄断利益要挟市场价格

  当然,笔者更加认同这样一种主流观点的解释:导致这次粮油涨价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简称中储粮)为首的国家粮食收购主体,掌握了大量的粮源,同时又没能在合适时机向市场增加投放,从而在局部环节导致出现供需紧张,形成价格上涨。

  这表明,自从1998年启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失利以后,我国新一轮的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依旧任重道远。粮食市场化改革,需要形成为数众多的粮食流通市场竞争主体。但是,中储粮通过充分利用相关政策,全面掌握粮源,严重抑制了粮食民营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粮食市场主体的发育。目前,在日益强势的中储粮面前,全国大多数的地方粮库其角色持续蜕化———地方粮食流通企业只是单纯地赚一点中储粮提供的粮食“保管费”。

  当然,中储粮及时“开仓放粮”,也对很快平抑粮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令人忧虑的是,与粮油和食品涨价相比,对整体物价上涨存在同等效力的我国大多数公共产品价格,都存在与粮食类似的价格形成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公共产品都采取国家垄断的经营结构,由于垄断利益的存在,其价格都为特定垄断部门所左右。因此,这些部门均毫无例外,十分热衷于“涨价”。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总体价格水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公共产品价格水平却不断上涨,成为现在群众的重大负担。

  为此,“稳定物价”的当务之急,不在于是否能适时祭起货币政策的大旗,而在于是否能持续地、稳健地推进相关行业的体制改革。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执行目标,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对物价稳定保持高度警惕。作为决策部门,首先要保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摒弃此前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同时,国家应当从宏观上把握,从价格形成机制入手,优化市场竞争主体,杜绝和防范部门垄断利益要挟市场价格,逐步形成竞争性的市场价格。

  当然,合理引导消费者预期,防止各种非理性预期的发生,引导消费者做出自身的理性判断,不仅是当前的紧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有之义。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