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到两成毕业生依恋母校 称与母校只是一场交易(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10:11 中国新闻网

  专家视点:三成学生难以就业怎能对母校有好感

  大学生对母校究竟该不该有认同感?对此,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熊丙奇就中青报调查结果发表了其个人看法:“目前的教育让学生对任何人都淡漠,都功利。”他分析说,目前看来,在基础教育阶段,联系学生和家长的就是钱、分数,在高等教育阶段,联系学生和老师的就是课时、就业率。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联系。

  就业难怎可能有好感

  “这些年,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高校的学费越来越高,扩招后师资力量反而不足,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精细。再加上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更加让学生感觉不好。从2002年以来,官方发布的高校就业率保持在70%,那就意味着每年至少有30%左右的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他们对母校怎么可能有好的印象?”

  回母校就为了同学聚会

  “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更多是来自老师。”熊丙奇说,但现在不论是对本科生还是对研究生,很多老师上完课就走,跟学生的交流越来越少。不要说教学生做人,就连最基本的教学都很难保证质量。

  过去的大学生对母校有感情,是因为对老师有感情。现在的学生回母校就是为了同学聚会,甚至在同学聚会的时候都不会邀请当年教过他们的老师。因此,出现前述的调查结果,也就不足为奇。大学生对自己母校越来越冷淡,很可能就是跟老师有关,“因为很多大学生都觉得在大学里没有遇到真正的好老师,没有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熊丙奇说。

  对母校感情与老师有关

  熊丙奇认为,从大的意义看,学生对母校的感情就是对教育的感情。中国的高等教育分解在1000多所高校中,学生在这1000多所高校中能学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样的学习氛围、遇到什么样的老师,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母校、对教育的感情。

  记者发现,熊丙奇的观点,在不少大学生中间得到了印证,在暨南大学调查后面的跟贴中,有的学生说:“我依恋母校,更多的是依恋自己的大学同学、依恋在母校里发生过的那么多开心的事……”,另一名同学则表示:“有时会心血来潮,想拿相机去拍以前学校的风景,好想看看到底她现在变成什么样了!”更有学生留言说:“我很怀念大学生活,怀念老师、同学、教师、校园……暨南大学将会影响我一辈子!”

  (来源:信息时报;作者:薛冰、汤静贤)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