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烟”的骗局被拆穿以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14:57 新民晚报

  赵志疆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专家最近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尼古丁替代疗法是一种被临床实验证明了的有效疗法,它是通过口腔黏膜或者皮肤进入人体的。通过肺吸入尼古丁会导致上瘾,而所谓戒烟产品“如烟”,正是把尼古丁直接吸入肺部,与普通香烟没什么两样。世卫专家的解释一举拆穿了“如烟”的骗局!

  不妨回顾一下“如烟”的成长往事。“如烟”曾经和其他戒烟产品一样生计艰难,正是与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的合作,让其赢得了发展壮大的时间与空间。足够权威才有话语权,足够权威才有号召力。而中国某些企业营销惯用的一项策略就是借势于权威机构。从“全国牙防组事件”,到“黄金搭档”风波,再到此次“如烟”迷雾,每次大骗局的幕后总是能发现一些权威机构的身影。由此带给人们的思索是,这些机构在表态之前到底有没有进行过深入了解和考察论证?面对商家的“吹嘘”,权威人士为什么总是表现得如此草率?

  “如烟”随后高调亮相了,它凭借一则《全球烟民即日起告别香烟》的广告出现在众人面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参与其中,消费者的热情终于被点燃——2006年,“如烟”的广告费用已经超过了6000万元。“如烟神话”就这样形成了。

  “如烟”是按照保健食品和器材来申报的,使用的是卫生部门的批号,因此应由卫生部门实施监管;至于其广告中明显存在的虚假成分,则应由工商部门出面叫停。正是由于监管部门当初的缺失,不仅“如烟神话”越吹越大,而且其态度也越来越强硬。一次次外界质疑,单纯的某个监管部门似乎已无力对此作出积极的反应——他们不仅担心自己无力揭示真相,更害怕无法承担因此而带来的风险,闪烁其词也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世卫专家最终澄清概念,而监管部门则在尴尬地为曾经的养痈成患付出代价。

  剖析整个过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谎言如何成就“神话”,而且可以看到权威机构的失职、新闻媒体的失语以及监管部门的失察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何重建因此而受损的公信力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远比单纯追究“如烟”的责任重要得多,也迫切得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