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政府是义不容辞的“救命天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00:17 红网

  在102国道辽宁葫芦岛段,长期“活动”着一支民间救助队:三辆汽车、几副担架、数名队员,被年逾花甲的李树文老人带领着风里来雨里去,使许多在交通事故中不幸受伤的人及时得到了救助。11月29日,被人们称作“救命天使”的李树文老人去世,他自费创办的救死扶伤联合会名存实亡。对于债台高筑的继承者们来说,如何将救死扶伤事业继续下去,成了一道难解的题。(12月27日新华视点)

  李树文老人成立救死扶伤联合会,专门救助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的事迹,让我看后非常感动。感动的不仅是老人的一颗善心,更是他对他人生命的那份无上的大爱,以及他在创新中行善,让善意扩散到迫切需要帮助而又得不到帮助的“爱心盲区”的积极行善方式。一定意义上,李树文老人弥补了一个被政府和社会忽视的救助体系中的空白区域,让被遗忘的生命之花在一片黑暗之中得到了第一缕阳光的抚慰。

  时间就是生命。用这句话来形容那些不幸遭遇交通事故的人们来说,最恰当不过。让伤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每快一分钟就要多一份生的希望。可是,谁来做这样的工作呢?事实上是,在李树文之前没有人这样做;即使是在李树文做了之后,也没有人跟着这样做。地方政府对善行“仅仅口头支持”的冷漠态度,是最让人寒心的地方。当地政府官员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应该用行政手段支持这个典型“值得研究和探讨”,他们生怕背上“花钱买典型”的名声。可在另一方面呢,他们却毫不吝啬地大把大把花着钱“买面子”、“买形象”,全然忘了什么“市场经济”,一点也不顾及所谓名声。

  在无上的生命面前,地方政府犹豫的竟是自己莫须有的名声,而完全没有想到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这或许只是一个口舌。政府官员在被要求履行公共救济职责时,总能找到这样那样的口舌,而最终的指向都只有一个:这事政府不管。民间救济资源本只是一种辅助性的,可如今却担当着绝对主力的重任。这样的事例我们已经见过很多了,总是民间力量在开发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又一个“爱心盲区”,而公共救济力量总是显得那么力量羸弱而又反应迟钝。

  如同李树文老人在做的救死扶伤这样的事情,仅靠民间力量无疑是远远不够的。就连政府官员也认识得到,交通事故救助确实不是某个人、某个公益组织所能够承担的事。那么,谁能承担?当然只有政府,只有依赖覆盖范围广泛而又强有力的公共救济。面对“救命天使”的执着与困惑,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像在公路边特别是事故高发路段设立救助站这样的工作,难道不应该列入政府的职责范围吗?李树文之前,政府尚可以说对此缺少关注和了解;那么,李树文之后呢?

  民间救济力量拥有因为深入生活而发育出的灵敏嗅觉,常常是开发“爱心盲区”的先锋部队。但在民间救济力量开发出“爱心盲区”之后,我们却不能对其救济能力过度依赖,公共救济应该迅速跟进,成为救济主力。这个意义上,民间救济力量主要应该是弥补漏洞的和锦上添花的,而对一切需要救助的公民实施必要的救助理当是政府的当然责任。

稿源:红网 作者:舒圣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