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临江门变迁图片展”昨日开幕(图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00:35 重庆晚报

  

“临江门变迁图片展”昨日开幕(图文)

  80年代初,临江门片区的民居。田捷民摄

  

“临江门变迁图片展”昨日开幕(图文)

  上个世纪90年代前的临江门小学大门。

  

“临江门变迁图片展”昨日开幕(图文)

  老街坊在老照片上找到自己的老屋。

  昨日上午,由魁星文化传媒公司主办的临江门的变迁大型图片展在经典概念书城展出。

  本报11月23日刊登《3000张老照片再现重庆历史》以来,读者对“重庆珍档·老照片追踪”系列报道一直给予极大关注。本月中旬,重庆魁星文化传媒公司向本报提供一批当年改造临江门的照片,并联合本报开展“寻访重庆记忆·临江门”活动。昨日图片展上,读者对本报追踪老照片活动的热情回应令人感动。

  这次展览在魁星楼9楼,共有300多幅反映临江门新旧风貌的照片,其中有100多幅黑白照片是临江门片区拆迁前拍摄的。黑白照片在展出中格外引人注目,不少老人长久地驻足凝视。据悉,这些照片都是1992年老临江门拆迁时拍摄的,现今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档案。这些照片中,既有旧时临江门的全景照片,也有老街坊老住户的生活场景。老重庆人所熟悉的吊脚楼、棚棚屋、穿逗房,临街搭建的露天厨房、洗衣台,再次出现在观众眼前。

  展示中,有不少新旧照片是成对出现的,凸现了拆迁前后的临江门变迁,有着强烈的反差。黑白照片中的是老临江门小学:低矮的教室中,依稀可见破烂的课桌和衣着破旧的学生。另一幅照片是拆迁后建好的“奎星小学”:新建的教学楼、明亮的窗户、宽敞的教室,还有操场上奔跑打闹的学生。

  53岁的夏大久老人说他不虚此行,指着一张临江门改造前的照片惊呼:“这地方就是我以前的家!”

  “老照片上看得到我家的老屋。”夏大久老人激动地说,他是临江门的老住户。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住在老临江门正街24号,拆迁后,他家搬到大井巷。“找到了,就是这张。”在重重叠叠的老房子中,夏指着一间低矮的瓦房说,记忆中老屋的旧式天窗,屋前的丁子口老梯坎,又一次出现在自己眼前,依旧那么熟悉、亲切。夏说,很想念过去的老街坊,那时大家在一起摆龙门阵,互相帮忙,邻里关系很融洽。“爱人也常说,她想念老临江门的老街坊。我爱人叫黄桂兰,50岁了,早知道这样精彩的图片展,今天该喊她一起来看。”夏大久临走时有些不舍,走到大门口还回头看。一张张黑白照片,使他又回到了过去岁月中。

  著名作家黄济人先生昨日专程赶到图片展现场,他认真观看临江门变迁的老照片。他说,展示这组照片很有意义。他认为新老照片放在一起展览,让观众可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里,看出重庆近年来的发展脉络,了解新重庆的巨大变化。黄先生说,展览中的很多珍贵照片,他也是第一次见到,感觉很新鲜,很受启发。

  外地老观众张洪民说,历史进程是由分秒组成,但了解历史,往往从某一瞬间介入,“这也是看到这批老照片,很容易让人联想的主要原因。”

  珍档·人物感言

  老街坊夏大久:这地方就是我家老屋!

  作家黄济人:难得的珍贵照片!

  珍档·读者互动

  ■关晓:年轻人都不晓得那段历史,看了报纸上登的老照片,才晓得和过去相比,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得多了,应该珍惜。

  ■吴兴雨:类似老临江门的很多历史遗产,一旦失去就再找不回了,可我们生活环境也要更新改善,这两者是一对矛盾,或许永远都无法兼顾。

  ■周媛媛:听爸爸说,我家以前也住临江门,回去问一下,看看有没有当时的老照片,提供给晚报,也算做个贡献嘛。

  记者袁尚武李青南/文周舸/图网络编辑:孔祥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